下载此文档

20xx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xx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20xx年是感动每一个中国人的一年,我们有太多的的感动的瞬间需要诉说。《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xx感动中国观后感
  拿什么感动中国?凭什么感动中国?为什么感动中国?
  这是我看《感动中国》的时候脑子里冒出的问题。或者换个更直接的说法:作为一个电视节目,它拿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感动我?
  这不是自大。事实上,不管谁想要感动“中国”,必须得先感动一个个活生生的“我”。
  我生活在当下的中国,对“感动”这事儿一直有自己的理解。坦率地说,作为一个以崇尚理性自诩的、极少看电视的、对一切媒体和煽情时刻保持警惕的中年男人,要感动我是相当地不容易。但我得承认,《感动中国》做到了。
  表面上看,感动是因为故事。
  这是一个干什么都需要讲故事的时代。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10大人物”,正是用他们精彩的故事感动着人们。托央视的福,积10年之功,中国有了100个令人感动的人物,100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但我的感动不仅因为故事。而更多在于故事背后这样几个事实:
  其一,《感动中国》给生活在今天中国的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人生的境界和标准:挣钱是有意义的,但不是唯一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体系是多元的,金钱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二,《感动中国》的人物,明显不同于早年那些“英雄”、“英模”之类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回归人性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多了“人之常情”,少了“不近情理”。
  其三,《感动中国》让普通人高调进入历史。进入历史就是最高的肯定和奖励。中国的历史书中,满篇的帝王将相,鲜少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感动中国》虽然还不能等同于历史书,但通过一年一度的评选,通过台,通过隆而重之的仪式,将这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历史中凝固,使之成为气韵流长、绵延不绝的中国精神中的一部分,如同为物质社会点亮一盏精神的灯,能够长久地在焦躁和冷漠的时代散发光芒,温暖人心。
  可以这么说,《感动中国》10年,真是做了一件大功德。
  最后我特别希望的一点,如题所言,是所有被《感动中国》感动的人们,把感动变成行动,不仅能感受于心中,更能行动于中国。如此,则中国将感动长存,感动常新。
  20xx感动中国观看心得
  看今年《感动中国》颁奖仪式时,我产生了一个小担心:下届评选,从众多“感动”中遴选“最感动”的难度,一定会比前十年增大许多。
  原因很简单:近一年来,新闻界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把太多普通的中国人——他们向上、向善、朴素而有力量,通过现代的大众传播手段,送到了公众面前,让小范围内早已真实存在的感动,扩大为“共识”与“共鸣”下的“共振”。
  “共识”是什么?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个月来,在参与解读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些活动里,我常讲,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有理论化的系统解读,也可以用一句大白话说清楚:这些年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感动中国》,十年,一百多个人,他们每个人所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加在一起,就是最形象、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他们身上,既能看到忠诚、善良、宽容、诚信、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如很多年轻志愿者那样,展现出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的新形态交集。这些常存在广大中国人心中的价值观交集,就是我们的共识。
  如何让“共识”形成更强烈的“共鸣”?
  十年《感动中国》,让这些深藏在国人心底、镶嵌在国人行动中的共识,变得更加人物化、具体化、显现化。正在进行并将常态化的“走转改”,同样是在以挖掘、传递、凝聚这些共识为根本目的之一。
  所以,我们既能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台上见到胡忠、谢晓君这对去甘孜州支教的夫妇,也能在《走基层·皮里村蹲点日记》里认识默默在塔县支教的王晰昧老师。我们向感动了中国的吴孟超大夫深情致敬,也为不久前刚刚从新闻报道中认识的索道医生邓前堆真诚鼓掌,为《走基层·同仁医院蹲点日记》里那些我们记不住名字、却同样尽职尽责的医生们鼓掌。
  《感动中国》从一家媒体的一档电视节目开始,历十年探索和积累,实质上已成为一种有着广泛共鸣的精神推动力。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重拾老一代新闻人的好传统,持之不懈地“走转改”,其实就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寻找那些感动中国的普通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动中国》既偶然、又必然地为“走转改”提前探路,做了极具启示意义的方向上、方法上的准备。
  有了充分的“共识”和“共鸣”,必然能形成更深层次的“共振”。
 

20xx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sqcpza
  • 文件大小83 KB
  • 时间202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