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寿县商贸流通业的调研报告
为摸清全县商贸流通业现状,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理清商贸流通业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加快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根据县政府负责同志指示精神,县商贸流通工作调研组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对全县商贸流通业进行了调研。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要求还有差距,加大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目前必须加强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研究、规划和指导。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寿县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
利用招商引资、民间资本投入、股份制改造等办法,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通过收购、兼并、转产、破产和解体等方式,基本完成了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任务,改革面达90%以上。2006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商贸流通业经营网点15600多户,,营业面积40多万平方米。各类市场82个,营业面积3.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010万元。民营企业经营网点及从业人员分别占95%以上。全县商贸流通业出现了独资、合资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民营企业已成为商贸流通业的主体。
,经营业态呈现多样化。
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城乡涌现了一批超级市场、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厂家直销等新型零售业态。
,县、乡、村商品流通初步形成网络化。
寿县华联、上海华联、徽商农家福寿县分公司、甘林寿县分公司等批发和零售企业已形成规模,年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企业61家。接待能力在200人以上的宾馆、饭店达6家,寿州宾馆、宏盛大酒店、寿县腾升公司、政和楼宾馆、西湖饭店、春鸣饭店等饮食服务企业已成为我县对外接待的龙头企业。2006年底已完成农业生产资料,乡、村连锁经营店107家,日用消费品乡、村连锁经营店20家,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3家。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
4.社会贡献增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商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20.4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23.03亿元,%,占GDP41.2%。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36::32.3。商业及服务业产值占三产总值64%。2006年商业及服务业提供税收6000多万元,占国地税收入47%。
,消费类型逐步转化。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明显加快,全县恩格尔系数由51.2%,%。城区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热点多集中在住房、教育、文化和娱乐型消费上。近年来,仅购买体彩和福彩支出每年都维持2200万元左右。农村逐步由“贫困型”、“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过渡。
、法制化。
农资、烟花炮竹、医药、再生资源、食盐、烟草、生猪定点屠宰等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经营状况良好。我县自一九九六年元月一日实行生猪市场管理以来,已取得明显成效。现有定点屠宰场50个,半机械化屠宰线一条。已管理外运生猪123万头,,实现税费
8799万元,其中税收5353万元。共剔除病害猪2383头。
。
2005年10月,在原商贸流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了商务局,集内外贸为一体。商务局组建以来,从组织机构、职能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整合进程,积极适应由被动管理向主动介入、由管理点到管理面的转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中心工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指导,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加强对重要商品和特殊行业的监督管理。有力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寿县商贸流通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商贸流通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商贸流通业重要性认识不足,商贸流通业的先导地位没有确立。
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对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表现为: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值、轻效益;重商品市场、轻要素市场;重微观解决事务,轻宏观政策指导。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一直缺乏整体规划,处于盲目自发发展状态,造成网点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经营雷同。没有出台过专门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像支持农业、工业那样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
关于寿县商贸流通业的调研报告(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