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金鸡岭隧道出口坍塌方案详解.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南平至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第Ⅶ标段
金鸡岭隧道出口
坍塌段处理施工方案
文件编号:NLTL7-ZTSJ-JJLSDCKTTDCLSGFA-
版 本 号:A版
修改状态:0
发放编号:
编 制:
复 核:
审 核:
批 准:
有效状态:
中铁四局南龙铁路NLZQ-7标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八日
目 录
一、编制说明 3


二、工程概况 3

地质构造4
三、隧道施工坍塌方原因 4


四、坍塌方处理方案和施工流程 5




五、安全保证措施 9
金鸡岭隧道出口坍塌方施工方案
一、编制说明

1、改建铁路南平至龙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金鸡岭隧道设计图;
2、《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工序及作业指南》(TZ231-2007);
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3-2005);
4、《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
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6、金鸡岭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金鸡岭隧道出口施工范围为DK200+190∽DK200+180。
二、工程概况

金鸡岭隧道进口位于福建省漳平市西园乡可人头村,出口位于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汶水溪村,进口里程DK196+353,出口里程DK200+,,明暗分界里程分别为DK196+376、DK200+;,其中Ⅱ级围岩950米,Ⅲ级围岩2550米,Ⅳ级围岩625米,Ⅴ。金鸡岭隧道出口为连续反坡,坡度分别为11‰、‰。
地质构造
根据测绘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物探以及遥感判译等综合勘探手段,查明隧址区共发育有3条断层及1处不整合接触带,具体特征分述如下:
F3断层:该断层与线路相较于地面里程DK199+9151附近,与线路交角为60度,产状为83度<86度,倾向小里程,根据物探解译结果显示,断层附近存在电阻区段,地表为沟谷地貌,应加强防护措施。
三、隧道施工坍塌方原因
金鸡岭隧道出口DK200+190-DK200+180段,原设计为III级b类,突然塌方,坍塌范围:拱顶至右侧拱腰处,塌方深度为4m,坍塌部位岩体为炭质粉砂岩,线路右侧右下角见隙质煤层,,顶部为碳质岩、粉砂岩与隙质煤互层。事故发生前,隧道没有做任何施工,而是属于自然塌方造成的,所幸塌方当时现场未进行施工,故没有人员伤亡。根据现场塌方后观察和分析,坍塌处岩层形成一个V字型滑动面,裂隙发育,结构面胶结差,稳定性较差。
此次发生坍塌方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是造成隧道坍塌的主要原因。一般对隧道设计的地质勘探,仅有的几个勘探钻孔很难准确的掌握隧道岩体的岩性、断裂构造和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岩石的类型虽易判断清楚,但断层节理发育情况却千差万别。因此在隧道施工中,局部地段地质构造变化、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如果施工预防措施不当、不及时,极易造成隧道坍塌方事故。

水是隧道施工中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在隧道施工中,对水的作用切不可忽视,地下水是一个体系,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受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条件影响。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岩石中水的变化,水沿岩体软弱面流动,破坏岩体组织,造成岩体失稳造而发生岩体坍塌方事故;雨水渗入断层带而裂隙后形成滑面,岩体相互滑动,内里挤压型钢变形也易形成坍塌。
4、施工组织计划
、项目成立换拱领导组织机构
为确保“安全、高效”完成本段塌方处理,我单位组织具有丰富的长大隧道施工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建“塌方处理专项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长:李春林
副组长:潘继业、王伦、张泉民
成员:曹亮、李铁、齐杰锋、周百顺、闫波、陈锋、张东文、程刚、沈兆坤、徐雨田、李波、廉春雷。
、组织职责及分工
组长职责:全面负责换拱施工管理工作,确保高效、安全的完成施工任务。
副组长职责:对换拱施工质量、安全、技术保障,贯彻质量方针和目标,根据工程情况,合理配置所需资源。
安全总监站曹亮:负责现场安全生产、施工。
总工程师李铁:全面负责本段的施工技术指导和质量

金鸡岭隧道出口坍塌方案详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542605778
  • 文件大小119 KB
  • 时间202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