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地位变化的社会环境分析
何清涟
早在八十年代就有研究者发现:在中国政府放弃用政治手段保证的保护性就业、保护性参政以后,妇女地位并没有随着经济改革而上升,反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很不乐观的劣化趋势。按照各项指标衡量,我国除了妇女就业率为世界第一(56%)之外,其他六项指标均不理想,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衡量,在世界160多个国家中,我国妇女在本国的地位排列为132位。这六项指标是:1、对待男婴女婴的态度;2、男女青少年入学比例;3、男女青年就业比例;4、妇女在国家机构重要领导岗位上的职务比例;5、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6、妇女个人财产在社会财富中的比例。这些指标非常客观,可以从总体状态方面衡量各国妇女在本国的实际地位。
如果要进行中国妇女问题的专题研究,必须对中国妇女现状进行分层研究,本文则主要分析所有中国妇女都必须面对的社会环境。
我国妇女人生价值取向的变化
只要注意中国的报刊杂志及近几年出版的文学作品,就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变化,即妇女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最主要的表现为由原来要求自我发展变成了从婚姻中寻找出路,这一点导致中国女性的自我定位发生极大变化,这一变化的特点如下:第一、妇女的自我定位主要是按照男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温柔美丽、善解人意,以男人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轴心,以她们所爱的男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第二,女人的成功典型不再是那些自立自强的“女强人”,这类“女强人”已成为一种失败的社会形象,尤其是出自男作者笔下的小说与电影中的“女强人”,个个都面目可憎,非常可笑。极端的典型就是刘晓庆主演的“逃之恋”。那里面的传统妇女(蔡夫人)与妓女(小凤仙)都非常善良可爱,而唯一的一位留洋回来的女革命党则是在道德人格与女性魅力方面的双重失败者。女人成功的通道已被社会有意无意之间渲染成婚姻,不少女作者公开宣称,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第一次投胎,“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则通过男人征服世界”。一些用各种手法(包括不光彩的手法)钓得“金龟婿”的女人被作为成功的典型。这一点可以从各种传媒上连篇累牍发表的小女人文章看出来。
女性从追求“半边天”地位到“自觉”回归男性世界的附庸地位,是不少中国妇女在种种她们无法抗衡的社会压力之下被迫进行的一种选择。尽管这种选择是以女性自发行为表现出来的,但其根本原因却在于改革前我国政府对妇女实施保护性就业与保护性参政的同时,没有将提高妇女素质作为并行之举。由于妇女整体素质的低下,使得她们在丧失政策性保护以后,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胜,
压力之一:失业率高、就业难
改革开放以来,原来那种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低工资、高就业”的就业体制是改革的首要目标。由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失业率中没有性别比,女职工受到的伤害还未被社会从统计学意义上感觉到。先是传媒零零星星报道过有关
“三资”企业女工权益保护问题,继而是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关于维护“三资”、乡镇、集体企业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提案》第一次以书面形式提出了这一问题,该提案第一条谈到:一些外资企业用工不规范,只使用女工的“黄金年龄”段,在招工时,将招工年龄段控制在16-20岁,合同期一般定3-5年,合同期满后企业一般不再与这些女职工续签合同,这样就避开了女工的婚、孕、产期。但还是有一份难得的调查材料说明了女职工在就业问题上的困境。全国总工会1993年对
瑞典妇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