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戴望舒( 1905-1950 ) 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 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只有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的开辟,正面牵制和打击了侵华日军三分之二的兵力,使人们在节节败退的阴霾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1938 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 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 1941 年香港被日军占领后,他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 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始终没有屈服,不肯交出文艺界抗战人士名单。《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灰烬( jì n ) 荇( xì ng)藻蓬蒿( hāo ) 蝼( ló u )蚁憔悴( qiáo )蘸( zhàn)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苏生——苏醒。请找出诗中标志着消极、冷色调和积极、暖色调的修饰词语,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辽远、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永恒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冷暖色调的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按照诗歌情感色彩的变化,诗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听范读,把握前后两部分的感情基调。凄凉忧愤---- 赞美期盼,通过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期盼。再次读,揣摩每一句诗的语气,读出每一句诗的情感。诗歌的情感与主题,归根结底是由诗中的形象表现,而形象又是蕴涵在凝练生动的诗歌语言之中。请同学们抓住诗中的某一个形象,参考下列方法, 品味语言。修辞揣摩法字词品味法联想想象法意境描绘法……示例: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残损,国土也支离破碎,诗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炽热的爱的写照。“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 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 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 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 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PPT课件(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