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一”博士史蒂文_温伯格: .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 berg , 1933年5月3日纽约),美国物理学家, 197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录
[隐藏]
1
生平
2
学术生涯
3
政治
4
宗教
5
私人
6
出版物
史蒂文•温伯格1933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 犹太移民家庭,但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早期对科学的倾向受到父亲的鼓励,在 15、6岁时兴趣逐渐集中在理论物理上。 1950年他和谢尔登•格拉肖一起毕业于布朗克斯高中,随后他和格拉肖都进入 了康奈尔大学,1954年他从康奈尔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随后他去往哥本哈根 的尼尔斯•玻尔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在那里,在大卫•弗 里希(David Frisch )和贡纳•卡伦(Gunnar K? II en)的帮助下开始做物理研究。 一年之后,他回到 普林斯顿大学,在山姆•特雷曼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57年博士毕业。
[编辑]学术生涯
博士毕业后,温伯格分别到 哥伦比亚大学(1957-1959)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1959)做博士后,随后成为伯克利的教师(1960-1966)。在此期间他研究过粒子 物理中的许多课题,包括 量子场论的高能行为,对称性破缺,n介子的散射,红 外光子和量子引力⑴。同时他还发展了导出量子场论的方法,这些方法成为后来 他的著作《场的量子理论》的第一章 ⑵。并且着手写《引力与宇宙学》。这两本 书,特别是后者,是在各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教材之一。
1966年,温伯格离开伯克利,接受了哈佛大学提供的讲师职位。 1967年他成为
MIT的客座教授。正是在 MIT的这一年里,温伯格提出了统一电磁作用和弱相 互作用的模型[3],其中他把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的质量来源归于 自发对称性
破缺,从而解决了质量项破坏规范对称性的问题。 这一模型的重要结论之一是必
须存在希格斯粒子。温伯格的模型现在称为 电弱理论,它与格拉肖在1961年提 出的模型具有相同的结构。这两个模型都预言了当时尚未发现的 轻子之间的相互
作用,现在称为中性流,通过 传播。1973年实验上发现了 ,验证了电
弱理论。温伯格提出这一理论的文章是到 2010年为止粒子物理中引用率最高的 理论文章⑷。
在这个辉煌的成果之后,温伯格在粒子物理中的许多方向继续研究, 包括量子场
论,引力,超对称,超弦和宇宙学及一个称为Technicolor的理论。
1967年之后,基本粒子理论的 标准模型在许多人的努力下逐渐发展起来。其中 电弱理论由温伯格,阿卜杜勒•萨拉姆和谢尔登•格拉肖一起完成,它与描述夸 克之间强相互作用的理论相容,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理论。 1973年温伯格提出了
标准模型的一个不含有希格斯粒子的修改理论。 1973年,温伯格成为了哈佛大
学的希金斯教授。
1979年,温伯格提出了对量子场论重整化的现代观点,认为所有的量子场论都 是有效理论,并且改变了对以往理论(包括他自己在1967年文章中提出的理论) 的看法,提出合理的量子场论都应该是可重整的[5]。这个观点开辟了一系列有效 理论的发展,包括量子引力 ⑹,低能QCD和重夸克有效场论,它在目前的研究 中仍然有相当的吸引力。
1979年,在发现中性流(即发现 Z玻色子)六年之后,温伯格、格拉肖和萨拉 姆因独立提出基于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的电弱理论, 他们一起分享了当年的诺贝
尔物理学奖。在此前一年,实验刚刚验证了由于 Z玻色子与电磁作用混合引起
的宇称破缺的预言。1982年温伯格作为一个基金会的科学部主席来到德州大学 奥斯汀分校,并且成立了该物理系的理论组。
2008年,温伯格在1976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强相互作用(李奥纳特•苏士侃 称 为(Technicolor ))再度成为热点,这得益于即将运行的 LHC,作为标准模型 排序问题的一个解决方式,Technicolor假设有可能在LHC上得到检验。
人们常常用一些指标来衡量科学家的研究效应, 例如H指数和创造力指数⑺,温
伯格正是这些排行榜最前列的顶尖科学家,这充分证实了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除了他的科学研究本身之外,史蒂芬•温伯格也是杰出的科学发言人:在美国国 会上作证支持超导超级对撞机的建造,为纽约书评撰写文章,并在更大的科学范 围内做各种演讲。温伯格还写了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书籍。
温伯格是所谓的“科学大战”(Scienee Wars )的主要参与者,站在保罗•格 罗斯、诺曼•莱维特、阿兰•索卡尔、刘易斯•沃伯特、理查德•道金斯一边, 该方赞成科学和科学知识的 现
“大统一”博士史蒂文 温伯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