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教案4(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五猖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江浙一带有关庙会的一些民俗,从而热爱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2了解封建家长制的作风对活泼天真的孩子的天性的扼杀和影响,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理解散文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作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和旗手。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著作宏富,是中国现代小说,杂文的开山祖。成就也极可观,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初中学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略谈。
二、关于“五猖会”
农历五月一日至中旬,是江浙一带地区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
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下令江南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阵亡士卒“五人为伍”,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
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
三、通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把不懂的字词句或不懂的内容标记出来;
2、找找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赛会,分别用小标题概括出来;
3、思考并和同桌讨论作者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四、再读课文,讨论、探究。
1、质疑问难,解决上述问题1;
2、讨论列出小标题;
3、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盼望(失望)——羡慕(书上描绘的)——神往(参与)
——欣喜若狂——忐忑、索然无味
4、从作者看“五猖会”前后情感的变化中,你觉得作者在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产生了怎样的感想?得到哪些体会?
5、体会这种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一、美读,品味语言。
鲁迅是个语言大师,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他往往能有生动、贴切、精到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蕴。
1、品读文中精妙的比喻句,完成【】三;
2、鲁迅的作品常常象一支标枪、一把匕首,常常在行文中、在不经意处,给敌人、给丑恶的现象、给荒谬的观点迎头一击,而这些地方,往往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思想。请把文中这样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二、谈感悟。读完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引起了你强烈的共鸣,或者说使你产生了很多感想?请把你最
《五猖会》教案4(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