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为了更好地理解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日前, 记者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及修订的有关情况采访了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记者: 此次修订是对语文课标实验稿的完善, 课标修订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实验稿课标的实验情况?通过了解,您对实验稿课标 10 年的实验情况怎样评价?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在哪些方面? 温儒敏:语文新课标这次修订之前,在试行课改的 29 个省市区对 700 0 多名教师和教研员作了问卷调查, 其中, 西部和乡镇的教师占了相当比例。此外, 还收集整理近几年报刊传媒上关于课改的各种讨论, 包括专家研究的一些观点。我和修订组成员还深入到中小学直接听课和听意见。从调查看,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目标应更切合一线教学的实际; 二是如何面对某些社会性难题,诸如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的“指挥棒”对教学的制约问题;三是希望更有可操作性。此外, 关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及语文课程核心概念的问题, 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问题, 等等, 引起过较多争论,也都是大家所关心的。调查表明, 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性质”和这次改革基本理念的认同程度还是很高的, 90 %以上的教师都认为改革有必要, 基本理念值得肯定。至于新课程“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贯彻和落实”, 也有 80 %左右的教师抱有信心,认为“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实现”。新课标出台后, 绝大多数人都不否认改革的必要, 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 又非常艰难。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担忧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时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 另一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 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 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趋向, 就是把新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 不顾实际条件, 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 就不敢再提工具性, 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 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 掏空了语文; 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教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关于新课标和课改已经有太多的争论, 有些批评意见非常尖锐。但我认为还是要从发展的全局来看,充分肯定 10 年课改的成就。这次改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 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 但这次新课标实施, 从理论到实践集中强化提倡, 得到了普遍的社会认同。可以说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 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语文课程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记者: 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语文课标修订的原则、依据及修订过程, 在修订过程中有没有争论较大的问题? 温儒敏:原则就是坚持改革方向,正视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增加新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理念很重要, 信心很重要, 还要有点理想主义。但课改铺开之后,进入操作层面之后,就要格外注重实事求是, 有科学的态度。其实近 30 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这种改革是渐进的, 成绩显著。现今碰到的有些问题, 是发展
目标与内容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