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复习.doc《建筑抗震设计》复习
一、 名词解释
(1)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2)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 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3)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 度的尺度;(4)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5)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6)震源:发生地震的 地方;(7)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8)极震区:震中附近的地面振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 地区;(9)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或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10)建筑场地:建造建筑物的地方,大体 相当于一个厂区、居民小区或自然村;(11)沙土液化: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砂土和粉土在地震时有变 密的趋势,使孔隙水的压力急剧上升,造成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将处于悬浮状态,形成了犹如“液化”的现 象,即称为场地土达到液化状态;(12)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引起的结构运动;(13)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瞬时内力、应力应变、位移变形及运动加速度、速度等;(14)地震系数:地面运动最 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15)动力系数:单质点体系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16)地震影响系数: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17)振型分解法:以结构的各阶振型为广义坐标分别求出 对应的结构地震反应,然后将对应于各阶振型的结构反应相组合,以确定结构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又 称振型叠加法;(18)基本烈度: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10% ) 的地震烈度。(19)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20)罕遇烈度: 50年期限内相应的超越概率2%~3%,即大震烈度的地震。(21)设防烈度(22)多道抗震防线:一个抗震结 构体系,有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作用;(24)鞭梢效应; (2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26)重力荷载代表值:建筑抗震设计用的重力性质的荷载,为结构构件的永久荷载 (包括自重)标准值和各种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27)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单质点时为总重力荷 载代表值,多质点时为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28)轴压比:名义轴向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比;(29) 强柱弱梁:使框架结构塑性饺出现在梁端的设计要求;(30)非结构部件: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 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力的部件
二、 填空题
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 型。
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地震波可分为(体波 )和(面波 )o
体波包括(纵波 )和(横波 )o
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设计地震分组共分(3)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
《建筑抗震设计》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