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国王的演讲》
首先,国王的演讲中的主人公乔治六世是一位英勇且有智慧的国王,但是他患有严重的口吃,无法完成公众演讲。
作为一部电影,如何提高观众的共情感和亲近感呢?就是塑造和普罗大众一样有优点有缺点的形象,减少距离感。
乔治六世虽然作为国王高高在上,但是影片真实详细地刻画了他的口吃让他多么难堪和窘迫,还有他恼羞成怒之后的暴躁脾气。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国王也有生活中的尴尬和缺点。
所以,观众以平视的视角看一个人是如何努力超越自己的,心里会想: 既然他的口吃那么严重,都能逆袭?那我为什么不行呢!而不是他是国王,他当然能行! 如此一来,也就容易激发自身的力量去做的更好。
其次,影片中对于治疗师的刻画也是极具亮点的。治疗师一反常理中治疗师该有的温柔和谆谆教导,他要求国王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一副 我的地盘听我的 的架势。他不卑不亢、甚至是霸道高傲,让他在国王心中的形象果敢坚毅,为后来国王认可并听从他的治疗以及成为一生的挚友做了铺垫。
对于这个片段,我有如下感想:
一,治疗师像是另一个视角去看国王,和我们一样都是相对于国王而言的客体,因此治疗师的不卑不亢其实也是加强了对于视感;
二,维系一生的友谊的维持方法必定不是利益或者地位之间相互匹配,而是双方真诚地为对方好、倾心付出的爱和坦诚以及平等的观念;
三,影片中的治疗手法在心理学中非常专业且具有科学性,一方面让乔治六世在应激情况下吼出骂人的话,把自己的语言能力逼迫出来是超越理性的意识层面、激发潜意识的行为,另一方面让乔治六世说出自己小时候的心理创伤是源于从根源上解决 内在关系模式 这一问题的手法,用到了弗洛伊德的 童年说 。
为什么影片让人信服?一方面就是因为对于口吃的治疗方法不简单是在一次次磨练、没日没夜反复练习当中提高的,而是关乎到国王压抑的情绪以及他童年的回忆,所以主题在时间线上丰富且深刻,提高了观众的时空跨度感。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