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10092 222 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9卷第 4期 . (. ),2008,, 18/28 572 59 中西服装文化征貌之解读收稿日期:2008-09-16 作者简介:韩天爽(1978—),女(汉),吉林伊通,硕士主要研究服装设计及应用理论研究。韩天爽(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天津 300160 ) 摘要:通过对中西服装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文化特质的归纳和总结,揭示了造成中西服装外在征貌风格迥异的内在审美动因,阐明了影响和决定着中西服饰不同发展道路的文化性格和审美内涵。关键词:中西服装;文化征貌;审美动因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 8976 (2008 )042 00572 03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是思想的形象”,中西服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迥异的风格特征,透露出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审美心态,本文从隐性文化特质入手,对中西服装发展影响深远的若干内在因素作以解读。一、在承袭中演进———中国服装的求同性(一)符号化意味显著在中国古代服装的审美判断中,对服饰美的体验绝非单纯的主观感受,而是更多地在对中国的道德规范、社会制度和审美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作出的审美判断。中国衣冠为“身之表”,在很大程度上,服装作用于人的时候往往抽象为某种符号,它的指代意义更胜于其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 ,中国服装造型通过款式中点、线、面等各种符号,向人们传达形式美和精神美的内容。就拿对中国服装影响深远的上下连属制的代表性服装“深衣”举例,中国古人就将传统的思想、做人的规范转化为深刻的符号化因素体现在深衣的各个部位。正如《礼记·深衣》中所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可见深衣周身布满了符号,充满了寓意;再以中国近代转型期的代表服装“中山装”为例:依据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为五粒扣子,依据三民主义而确定袖口为三个扣子,款式中符号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其实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中此类种种随处可见,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它们充分显示了中国服装款式强烈的符号化意味。 ,中国服装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符号化象征。从《易经· 系辞》里所讲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之始即对尊卑等级按衣冠服饰作出区分以使大家各安其分,以治天下。至西周“礼制”形成,对服装色彩、面料、穿着场合等作了诸多规定,从此中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服饰在等级区分意义上的符号化意味上升到不可逾越的高度。《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 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此后,在中国思想和文化领域占有至高地位的儒家思想也着重强调“克己复礼”,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进一步强化了服饰的等级符号功能并影响久远。 ,周代推行的礼制就对服色作了较为严格的初步限定,即正色和间色之分。《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曾言“恶紫之夺朱也”,朱是正色,紫是间色,这足见当时正色和间色已成为别尊卑、分等级的符号化因素。此后的漫长封建社会发展中,无论朝代怎样更替,这种以
中西服装文化征貌之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