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 19 世纪末,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可以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他们开始寻找新的救国道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开始四处奔走, 呼吁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 谋求国家富强。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 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较为深刻地触及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 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但是变法也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既得利益, 招致镇压, 变法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 这次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理清基本历史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法, 并适当补充史料,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 通过综合分析、比较, 深刻理解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及其影响。2. 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及其特点。难点: 1 .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2 .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一酝酿中的变革■(一)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 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 通过分析 19 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 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以加深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19 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二)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的是戊戌变法酝酿阶段的情况。甲午战败后,面对国难,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 掀起了维新变法思潮。“公车上书”之后, 维新变法运动掀起高潮, 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 大势所趋] 这一目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 19 世纪末的国际局势说明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1) 经济上, 19 世纪下半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并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日本, 在发展了资本主义之后, 也迅速强大起来。在这种局势下, 变革旧的制度和旧的生产力, 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世界潮流。(2) 政治上, 19 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等,使更多的民众获得了选举权和参政权, 政治民主化进一步扩大。英、美等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 整顿了吏治, 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 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趋完善。这些国家都为中国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2. 19 世纪末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推行维新变法运动的基础。(1) 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甲年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 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2)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刺激。《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列强纷纷加紧资本输出,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城乡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 二是在洋务运动中, 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 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刺激作用; 三是因为一些觉醒的国人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 他们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民族工业。 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