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诗词教学探讨.doc中学诗词教学探讨
诗歌已经成为中考必考题型之一,虽然考试的内容简单,要求不高, 但由于诗歌是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都由于其 时代的久远,语言的凝炼,及其存在间断跳跃,变换词序,减少成份,压 缩省略等原因而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要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而后进行理解背诵、 领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正是为了不教”。
一、巧抓意境,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意境领会整首诗歌的内涵
所谓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调,也叫意 象。王充最早提出“意象”的概念:“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 贵意象,示义取名也。”王充所说的意象是指那种显示一定意义的艺术形 象。但利用这种形象来把心中的感念说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就要做到“立 象尽意”。这历来成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传达意志、彰明思想的重 要手段,也成为后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利用意象来表情达意
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青加以描述、连缀和补充,启 发学生驰骋想象,再现意境。抓住意境这个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东西 来拨云见日,以一斑窥全豹来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如艾青的诗歌《北方》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图画感与一系列意象的 表达。全诗用一个个有内在联系的北方图景构成意象,而“沙漠风”、“荒 漠的原野”、“孤单行进的人”、“重负的驴子”、“干涸的河道”、“失群的大 雁”等等,描画出色彩暗淡的画,那是“北方的悲哀”,它们一幅幅跳动 在读者面前,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这些意象实际上是作者对北国悲哀 感觉的图像化,它们用色彩、光线、形体的综合效力,使我们仿佛触摸到 北方的土地,更使读者感受到作者那颗敏感的心。因为作者以沉沉的笔调, 苍凉辽阔的场景写北方,所以诗歌的意象虽然沉郁,但给人的感受是坚强 有力的。教读此类诗歌就可以抓住对意象的认识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 感情。
诗歌中的意象还可以用来表现人物形象
如在九年级教材《诗经?兼葭》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深秋的早晨来 到河边,周围芦苇苍苍,脚下霜露重重,他想到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 水的另一方,离自己很远。他想找那个人,逆流而上,路长而且坎坷难行; 顺流而下,仿佛看到“伊人” “宛在水中央”,“伊人”若隐若现,影影绰 绰,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跃然纸上。而主人公的“溯游从之”,“溯洞从之”, 也把他苦苦追寻,执着追求的形象勾勒出来了,读者很自然的就能理解了 他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的心情。此诗的教学和诵读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借景抒情的一个平台与载体
意境中的比喻、象征等特殊的含义,更另人深思。如八年级教材中,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愁”可谓善用比喻的绝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这个比喻有几个妙处:把 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用滚滚流淌的水作比,使难以言表,抽象的“愁” 变得形象可感生动真切,伸手可触,易于把握。另外,流水日夜不停匆匆
向前,又从时间、空间白勺-二维角度,勾勒出胸中之愁如流水一样,无 穷无尽,绵绵不绝的具体形态,让读者时刻能感受到他受愁苦煎熬的苦痛, 令人难以忘怀。学生抓住比喻理解了这一点,整首诗歌所表达
中学诗词教学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