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七大门派中医的七大门派王致效 http://blog./tcmculture 金庸笔下, 仅仅一个江湖武林就分出了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昆仑派、崆峒派、明教、日月神教、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丐帮、五毒教、华山派等等。确实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所以很多行业都分出了门派,中医也不例外。简单说, 比如四川相对阴雨多, 较为潮湿, 所以当地人多喜辣食, 而医生也一样要开一些辛辣芳香祛湿的药品来化解自然界的湿气;东北则天寒地冻, 至少以前是这样, 所以东北人为了保护身体, 只能是睡火炕、喝高度酒, 得的病也更多的是因为寒冷而导致的风湿、咳喘、胃病、心脏病等, 所以医生必须要在药里加入温热驱寒的药物来治疗。一样的原理, 在汉医的圈子里根据地区纬度和经度的不同、地方百姓的身体差异、季节气候等因素, 各个地方的医生在用药上不得不考虑用一些药品来去除本地的特有的治病因素的药品, 久而久之, 门派形成,于是中医界就像武林和江湖一样,门派纷争大起。除外汉医之外,还包括这蒙医、回医、藏医、苗医、壮医等。其实中医应该是以上这几种医的组合,我们平时所谓的中医应该是汉医,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汉语、写的汉字一样,只属于汉族人,而不能说是中国话和中国字,毕竟我们的国家里还有其他很多少数民族。看看汉医(中医)里都是哪些门派吧! 有关中医七大门派有很多种版本,诸如易水派、养阴派、串雅派等, 笔者在这里并不完全赞同。所谓门派也好、学派也好, 第一是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该学派研习者, 第二是它必须在中医的领域里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所以笔者更赞同本文中所提出的七大门派,他们拥有者相当数量的追随者, 短期内没有灭绝的危险, 同时他们各自相对独特的理论与治疗方法也都是短时期之内无可取代的), 形成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这些学派之间, 展开的学术争鸣有时异常激烈, 针锋相对。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 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 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 它们各自的发挥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并对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七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一、伤寒派创派祖师: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特点:二千年前,地球上的环境远远要比现在冷得多,而且人的保暖措施以及衣着的保暖程度都远不及今天, 所以那个年代, 在河南及湖南地区以寒为主要病因的疾病占据了所有疾病的大多数, 而张仲景则是活跃在河南及湖南的医生,他根据当时的气候及地域特点,认为应当以温热药来治疗当时多见的寒性疾病,所以提出很多重要理论,用药讲究“当以温药和之”。他在中医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大抵相当于《射雕英雄传》里的王重阳的位置, 中国和日本都把他称为“医圣”, 他的著作被称为“方书之祖”, 他的镇派之宝桂枝汤被称为“祖方”。名方: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小青龙汤等历史及现状: 历史时期, 伤寒派曾极度辉煌, 被尊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研太高, 所有的门人都很类似于全真七子而无一能够超过祖师的,这一门派到了今日, 已经呈萎缩状态, 派中高手数量明显减少, 很多号称是“伤寒高手”的“教授”们已经可怜到居然使不出伤寒招数的地步,真是可悲之极。笔者由于受到伤寒熏陶较多, 自始至终从于伤寒门下, 每逢诊病, 多半方剂是伤寒方, 或是伤寒法, 多应手而效, 想来伤寒真的是一门很好的学派。想起恩师当年一句话“经方能治大病, 经方能治怪病”(其中经方指伤寒方),每不感慨。二、千金派创派祖师:孙思邈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作者: tcmculture2008-3-12 17:01 回复此发言----------------------------------------------------------- --------------------- 2 中医的七大门派特点:孙思邈名方: 苇茎汤( 时至今日, 仍是中医非手术治疗危重肺病的重要方剂)等历史及现状: 孙思邈医德极其高尚, 提出“大医精诚”篇来警示业医的后人, 让医德如此差的今天的医生们惭愧不已。他的两本著作集唐代以前医学之大成, 为了不杀生灵, 而从不使用动物类药( 诸如蛇类、蜈蚣、蝎子、羊肉、鸡内金等), 而一概使用毒副作用较低的植物类药品。被后世尊为“药王”, 不耻下问, 书中记录了很多外国的方药和少数民族的方药, 并且精于养生术, 卒年百余岁。派中高手虽然众多, 当逐渐趋于养生一派, 其实如果能够通过养生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倒也达到了中医“治未病”的最高目的了。现代的好多“养生学家”或是“教授”都出于千金派, 在养生的圈子里, 能够超过千金派的确实绝无仅有。
中医的七大门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