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故知新 关注人物
请全班同学集体背诵
课文,从疏通字句转入关注人物。
二、九问识人物
一问:
课文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季氏将伐颛臾。
二问: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
三问:
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的表示,岂能露骨的表白?
四问: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列举了哪几条反对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哲学思想中哪两个重要范畴(两个字)?
仁、礼(用仁的方法实现礼)。
五问: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六问: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引用名言——既在其位,须谋其政。
巧设比喻——既为辅助,难辞其咎。
七问: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并非真的“不欲”。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八问:
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季氏将伐颛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