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
“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
“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
“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
物质文明之间的因素如:经济、政治、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推动。
“政与教又是并肩而行,领导着全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哲学。”
“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文艺不只是一面镜子,映现着世界,且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形相创造。”
文艺的根基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
“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空灵
“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萧条淡泊,闲和平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
充实
“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中国历史上的美学思想不仅在哲学家的著作中,还在历代画家、诗人、戏剧家中,各门传统艺术中都有美。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先秦诸子对艺术的否定和批判,对后来的美学思想的解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脱离百姓生活必需的“艺术”成为被批判的对象的同时,“自然可爱”的美就渐渐成为了这一时期人的审美需求。
“六朝镜铭:‘鸾镜晓匀妆,慢把花佃饰,真如绿水中,一朵芙蓉出。”
“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
中国的艺术往往体现的是虚实结合,客观的世界是有虚有实的,由客观世界而来的艺术也是有虚有实的,艺术是创造者的主观与客观世界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美的形象,
在这个主客结合的过程就表现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易经》是儒家经典,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中的许多卦象富有美学的启发,对后来艺术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易经》中的《贲卦》包含了两种对立的美——华丽繁复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平淡。”所以山水花卉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到达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这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认为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而《易经》中的《离卦》又表达了另一方面的美学追求,“离者,丽也”是“附丽和美丽的统一”,“离者,明也”代表着虚实相生,内外通透。“离者,丽者并也,并俪之美”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透露着美学思想
一、“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
“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