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
学 校: 辉县市城北中学
班 级:九(4)班
姓 名: 郭刘悦
辅导教师: 李海莲
联系电话:**********
“诗圣”杜甫
辉县市城北中学 九(4)郭刘悦 辅导教师:李海莲
河南地处中原,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而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佼佼之才灿若繁星。一大批产生于河南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等活跃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舞台上,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如一道道彩虹横贯于历史长河之中。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诗圣”——杜甫。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一生作诗三千多首,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歌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坛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在别人看来他是多么功成名就,但杜甫的一生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
闷。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令我钦佩。
杜甫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但他自己的一生却很贫苦,正直壮年44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被关入狱中,因诗名很小所以逃了出来,就在自己自顾不暇时写下了《春望》这一千古名篇。在这种危难时刻,他担忧的还是皇帝,并去找在外逃亡的唐肃宗,被封小官后因不了解官场的利害关系被贬,终因俸禄太少弃官游荡于四川。收朋友的接济,盖了一间小草屋。当自己的草屋顶被风吹走后,他不但不悲伤反而更为天下苍生着想,所以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著名诗句。他总是这样推己及人,而这样的气魄却无人能比。
杜甫的一生也是乐观的。他并没有被贫困击倒,反而更加坚强乐观,更加忧国忧民。被朋友接济却并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反而写出“但有故人供禄米,余生此外更何求”的“狂”句。由此可见杜甫的乐观自信。它不仅乐观自信,而且也因与李白打交道沾染了一丝狂气,所以也称得上是一个“狂人”。当他登上泰山山顶时,俯瞰世间万物更是感慨万千,于是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
郭刘悦历史小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