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话沧桑——东阿历代县城城址位置的变迁探源一、东阿县城位置的变迁东阿从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南北朝后魏( 北魏) ,县城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 3 公里处, 为治千余年, 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了解, 现存遗址南北城墙相距 1500 米,东西约 2000 米。城墙均系土筑,层层夯实。仰韶、龙山及汉代文化层厚约 米,多次有陶、铜、铁器及其他文物出土。 486 年后魏(北魏太和十年),县城易址。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 “后魏复置东阿县于故城东二十里, 今东阿县( 平阴东阿镇) 境西”。又据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称:“自是及唐, 东阿未迁治”。到宋开宝二年南迁, 历时 483 年。《东阿县方志辑要》中说: 城址今在何处目前尚是一个迷。 969 年( 宋开宝二年), 因避黄河水患, 县治由此县城的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 今平阴县旧县)。977年(宋太平兴阴县大棘城) , 共历156年。 1133 年( 绍兴二年、金天会十一年) 因山洪冲毁县城, 县令耿居正又将县城迁到大清河北新桥镇( 今东阿县单庄乡旧城), 时新桥镇地处交通要道, 贸易繁荣, 佛事兴盛, 所谓通都大邑也! 该镇建有“荐诚禅院”,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之作记。新桥镇历金、元两代至明朝洪武八年,为治 242 年。因黄河水患而城池陷落。明洪武八年( 1375年) 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再次迁徙治于谷城( 今平阴县东阿镇), 历明清民国及抗日民主政府四个时期,至1947年迁治铜城,计572年。 1947 年 10 月,铜城镇正式确立为东阿县城。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县城。二各时期县城城邑概况 1. 古城阿城阿城,今为阿城镇,是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春秋之际,此地称“柯”(今阿城镇西) ,原属卫载:“庄公十三年, 公及齐侯盟于柯。”也就是说鲁庄公十三年( 公元前 681 年), 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于柯,当时鲁将曹刿曾以匕首挟持齐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占的土地。《左传》注:“柯,卫邑。”(杜预曰:“柯,齐邑今济北东阿也。”) 战国时期,“柯”改称“阿”,阿城地称“阿邑”。关于“阿”名, 《尔雅》曰:“大陵曰阿”,“陵”就是丘陵。战国时,阿邑境内,济、濮二水由东南入阿,蜿蜒东北,奔流不息。河曲形成大的沙陵,故称“阿”。可知当年的阿城,地势高亢,四周低洼。从北面残存的高大城墙上的夯土, 夯打城墙是取土中所包含的龙山时期的处处皆是的灰陶、绳纹陶片, 可以知道这里在上古时代, 就有着高度的文明。择高而居是古代居民的载,到春秋战国时期,阿邑北依旧有大泽被称作阿泽,湖面巨大。“阿”有二,位于齐赵边境, 在赵者曰西阿, 在齐者曰东阿。东阿作为县名, 始于秦朝。秦统一中国后, 公元前 221 年,行郡县制,始置东阿县,属东郡(今河南濮阳) 。东阿之名首见于《史记》,“项梁与齐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彭越击楚于东阿”。秦丞相李斯称:“阿缟之衣,锦绣之饰”的记载。足以证明秦时东阿已为兵家必争之地,物阜民丰之乡。西汉时期东阿县属东郡,隶兖州部。《汉书· 地理志》:“东郡, 秦置, 属兖州, 领县二十二, 东阿, 都尉治”。古时“柯”、“阿”二字通假, 故亦称“阿”。汉设东阿县。南北朝时东阿县
千年古城话沧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