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中药方邹某某,男, 42 岁。 1969 年 11月7 日初诊。患者于本年 9 月初觉大便不利, 常用通便药物以缓解。后则发生胀坠, 再用中药及西药通便剂均不见效。由于坠胀难出, 须用灌肠剂大便始通。后经直肠镜检查, 发现直肠上段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有一鸭蛋大小之肿块, 诊断为直肠癌。经用抗癌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前来就诊。诊脉沉弦而缓,至数如常,精神饮食尚可, 舌苔白厚,形体消瘦。呈重病容。主要痛苦在大便胀坠难通。[ 辨证] 肿块阻塞,湿热之邪与燥气相搏,郁遏于大肠。[ 治法] 以苦辛甘温立法,拟润燥通肠、败毒消肿、散坚破结之方。[ 方药] 金银花、白茅根、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花粉、生地榆各 30g , 紫菀、白花蛇舌草各 60g ,野菊花、桃仁泥、沙枳壳各 10g ,海藻、昆布、天葵子各 15g 。加水去渣,再加蜜 60g ,熬令和。分两日 6次服。 1970 年3月7 日二诊:初诊至今只服药 5 剂。症状无变化。后经某医院检查, 确诊为直肠癌, 须行切除术, 患者不同意, 因改服某中医药方,至今仍无变化。今来复诊。仍守前法。方药: 金银花、紫菀、白茅根各 60g , 夏枯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各 30g ,海藻、昆布、天葵子、旋覆花各 15g ,桃仁、枳实、野菊花、赤芍各 10g , 白花蛇舌草 90g 。用法向前。嘱另用白鹅或白鸭热血灌肠。同年 4月6 日三诊: 月来服上方兼服人参丸, 大便能自动解出, 知饥能食, 惟便时带血, 系肿块表面破溃所致。上方加仙鹤草、天花粉各 30g 。用法同前。同年 4月 28 日四诊:大便出血已止,现舌干口渴,苔黄厚腻,有时口味发甜。此湿热夹秽浊之邪郁火, 当于前药中加芳香化浊、消导清热之味。方药:南沙参、仙鹤草、白茅根、夏枯草、天花粉、紫菀各 30g ,枳壳、青皮、海藻、昆布、煨三棱、麻仁、生地榆、天葵子各 15g ,白花蛇舌草 120g 。服法同上, 另加省头草 30g , 四消饮( 即神曲、山楂、谷麦芽、莱菔子各 15g ),熬水代茶,以苔退、 151 不干为度。同年 7月1 日五诊: 经服上药, 另用野葡萄根每日 60g 煎水当茶服。前症已减。后又改用他医处方及自用补剂或泻药,现在出现舌绛,苔白干厚, 不渴饮, 晨间味苦, 此湿热得补而滞, 郁而化燥, 法宜苦辛开泄,兼清热润燥。处方:南沙参、天花粉各 30g ,黄芩、麦冬、麻子仁、郁李仁、生地、玄参各 15g , 枳壳、桔梗、甘草、白芍各 10g 。每日 1 剂,分 3 次服。同年 9月 12 日六诊: 服上方后 1:3 苦舌绛苔干已消, 大便有时不畅。又经武医二院作钡剂灌肠拍片检查,见乙状结肠下段约 3cm 充盈缺损, 意见: 癌肿初期。但本病在去年 9 月及本年 3 月两次乙状结肠镜检,都见到乙状结肠下段有鸭蛋大小之肿瘤,现在只见充盈缺损,证明癌肿已有好转,是病向愈之征。现在除形体消瘦,精神稍差外,饮食尚可, 腹中不痛, 坠胀减轻, 脉迟濡缓, 苔白欠润。此气血俱虚之象。处方:黄芪、当归、麦冬、白芍、天葵子、三棱、桃仁、枳壳、煅荔枝核各 60g ,地榆、五加皮、紫菀、郁李仁(去皮)、天花粉、生地、明玉竹、天门冬、南沙参各 120g 。共炒研极细末,再加玄明粉 120g ,蜜 1 750g ,一同炼化,至滴水成珠时,和药末为丸。每丸重 10g 。每次服
贝类产品镉铜铅锌的含量特征和风险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