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目标”中又提到“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意味着“小组合作”,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新事物的出现与流行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学实践者,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很多老师(也包括自己)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模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的情况。因此,面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探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对于指导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实现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造环境,保障合作
  美国学者格拉塞等人首倡的“四人异质小组”的教学模式,主要指:分工合作,相互帮助,配合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比讨论与组间竞赛,提高学习成效,达到取长补短。笔者曾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分组方法进行尝试,合作小组的划分主要依据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结合学生的学及潜力等,将全班学生按好、中、差为一组的方式,分成若干平行的小组(小组的多少取决于班级人数的多少,一般四人为一个小组),可以是一排四人,也可以是前面两人转身与后面两人合作。然后选取每个小组中成绩优秀、有责任心的同学为组长。 2、安排合适的座次。分好小组后,上课时要安排学生坐合适的座位,以便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合作学习。
  例如,班级共60位学生,就一共分为15个小组。座次可安排成如下图所示:
  讲台
  B B B B B B B B
  C A A C C A A C
  B B B B B B B B
  C A A C C A A C
  B B B B B B B B
  C A A C C A A C
  B B B B C A B B
  C A A C
  注:A为优秀生,任小组长,B为中等生,C为学困生。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小组长处于同学们的中间免费论文,有利于讨论问题。同时两个小组的小组长相邻,便于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合作小组的位置编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也根据一段时间学生的情况,或是合作内容的变化,调整各自的小组。
  二、把握课标,选好内容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在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内容。
  。
  三、有效活动,展示结果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提出的不同问题充分考虑合作时间怎样安排才能最有效。一方面,我们可以以中等稍微偏下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物,精心预估学生合作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情,精心预留需要教师介入的时间。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幕: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们在积极的讨论着,而我们的教师则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着,建议我们的教师要俯下身子,恰当把握介入的时机,以便更好地融入我们学生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zh051230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