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水系的设计、布局与审美特色关键词:宏村水系设计环境布局一. 独具匠心的水系设计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 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 而且调节了气温, 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 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 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宏村村民家谱上记载, 宏村形成村落的时间大约在南宋。村落初期,只有山前那一条溪水。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邀请徽州地理先生何可达重新勘测规划。他详细审查山川走势, 特别是宏村附近的水流去向。经过十年的探索, 何可达确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门口的村落规划方案。根据何可达的设计, 村民先把村中那口仅有的小泉窟, 开掘成一个宽阔的水塘。他们按照民间“花开则落, 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 将水塘开掘成半月形,取“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称为“月沼”。然后村民从山前的那条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转东出,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 再经过月沼, 最后流回溪水下游。这就形成了弯弯曲曲流过每家门口的水渠。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 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 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 控制水的流量, 这样, 水渠之水就能长年不枯, 我想何可达有没有想到他的设计能造福宏村的人民这么长的时间呢? 开始, 村里的学堂是建在村口的。孩子们和老师用水不太方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也为了美化学堂的环境, 村民们又在学堂旁边修建了这个南湖。就这样, 月沼, 水渠, 南湖, 天然的溪水, 组成一个活水系, 终日潺潺在村中流淌, 观赏着这清澈的流水心中仿佛还有一块尚未崩坏的地方。二. 水系形态布局宏村古人工水系形态布局由水口、水圳、月沼、南湖及每家水院构成。水口位于村落入口处, 是众水汇集之地,“夫水口者, 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水口的作用, 一方面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入口的位置, 另一方面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要。对水口布局, 讲“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处”。村落水口一般多植树, 建桥或构筑标志性建筑。宏村水口之水由西溪水道和小溪之水汇集而成, 到礁石群处转弯向南, 水圳进水口就设在离弯折处 30 米的地方。进水口水面高于南湖水面 米, 圳水流速 米/ 分。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宏村水口工程的设计是科学的,在那么久远的时代就能想出如此的设计方案表明当时我国的工程设计人才是多么的伟大啊! 水圳的走向和水系的布局, 使全村居民用水距离比较适中。水圳分作大小水圳两部分, 村中分流,大圳向西,全长 716 米,分上、中、下三段。上水圳自进水口往南流 30 米,再转折弯流向东南方向, 中段圳沿宏村街向东流到“慎思堂" 前折向南流, 即是下水圳, 下水圳曲折拐弯流入南湖。小圳向东流入月沼, 曲折地拐了一个大弯, 再向南流入南湖。据黄山市测绘院对宏村古水系勘察测算,全村离水源最远的住户, 直线距离也不过 100 米,大部分住户离水源的直线距离在 60 米以内。可见,当年设计的水系网络已充分考虑村民就近用水的问题, 直到现在我发现这里的村民
宏村水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