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发现社会之旅六-传统庙会组织现代转型的思考.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发现社会之旅六-传统庙会组织现代转型的思考.doc【发现社会之旅六】:传统庙会组织的现代转型探讨-陕西蒲城尧山庙会
中国民间庙宇众多,俗语有”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之说。而且一个村了往往不止一 座庙,有的村多达几十座。每座庙宇供奉不同的神灵,在村民的生活中担负不同的功能,有 管生孩了的,有管治病的,有管水的,有保地方平安的。围绕生产生活的现实功用性正是民 间崇拜的本质特征。以这些大大小小的庙宇为中心,形成了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 形形色色的各类庙会组织,曾经在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地方认同的建立、 自然资源的管理与分配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时至今II,随着国家权力深入基层以及现代性的冲击,庙会组织逐渐退出乡村的公共生 活。今天大多数地区的庙会,集体活动和文化活动已大幅度减少,而经济活动在增加,庙会 变成了集市。但是,不可否认,庙会组织仍然是乡村最有地域文化的自组织,仍具有相当的 凝聚力与资源动员能力,而且庙会依然是单调贫乏的乡村生活中最为热闹的节日。
文化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进和变化。那么,作为传统乡村最有地域文化的组织一 一庙会组织在乡村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机会和可能性完成自身的转型,更好地 适应新的时代,并在乡村的公共事务中找到新的角色?外部组织和政府又能够给予怎样的因 势利导,使其在乡村的发展中发挥积极健康的力量?
今年6月,我们赴陕西蒲城,考察了尧山圣母庙,走访了尧山神社的几位负责人,对尧 山庙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希望对我们思考传统庙会组织的现代转型与多元共治带来某些启 发。
历史沿革
尧山庙会是围绕尧山圣母崇拜而发展起来的跨乡镇的庙会活动。这一民间崇拜的历史可 一直追溯到唐代。
尧山圣母庙位于蒲城县北约十五公里处。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唐长庆二 年(822年)由皇家敕封为灵应夫人,并大规模扩建。文革期间,庙宇遭受毁灭性摧残。上 个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庙会活动的恢复,在各界力量的支持下,当地民众陆续重建了庙 宇。由于尧山圣母庙会的传统祭祀和社火,丰富多彩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已被列入陕西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地属渭北旱墟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位过深,打井不易,每遇天旱,只有望天兴叹。 因此,尧山圣母崇拜的主要功能便是祈雨赐水与道德教化,同时兼管妇女生育。传尧山求雨 历来灵验,自唐宋以来,尧山碑刻多涉及到祈雨活动。尧山圣母的惩恶扬善故事更是深入民 间,当地民众因此产生敬畏心理。
尧山神社:由尧山圣母崇拜而形成的自组织
自唐末至今(其中1949年至1990年中断)八百余年中,尧山圣母庙崇拜祭祀活动,由 周边乡村组成十一个神社,轮流主持。形成了具有规模、组织完备、程序严谨的民间社会活 动,其神社具有典型的民间自组织形态。
神社是传统民间社会中的信徒组织,接送神和举行社火活动时以社为单位举行。神社是 跨村庄的组织,每个社所含村庄多少不等,多者二十几个村为一社。神社下级组织为头,头 也有可能跨村设置,多个神社组成总社。
十一社分布以尧山为中心,总面积大约有100平方公里,其中分布着约120多个村庄。 立于清初的(1652年)《顺治九年尧山庙碑》记录了明代与其前的尧山神社活动情况,其文
内有“前后十一社,代司香火”一句,可知十一社具有管理祭祀的功能,且其历史至少有三百 五十年以上。
十一社各设社长,十

发现社会之旅六-传统庙会组织现代转型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92 KB
  • 时间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