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乌托邦》中的教育观念
【摘 要】《乌托邦》是莫尔于1516年出版的游记对话题作品,该书从政治、生活、职业、交往、宗教、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为我们构想了一幅没有私有剥削、社会平等、财产共有、政治稳定、道德高尚、社会和谐、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蓝图。书中蕴含体现的教育观念对于当下的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乌托邦》;教育观念;启示
一、《乌托邦》中的教育观念
(一)注重儿童教育及全面教育,强调教育内容的实践性
乌托邦人给予儿童教育极大的重视。他们认为“年龄形成的对事物的深刻印象会伴随人们的整个一生”,所以乌托邦人使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向孩子们灌输国家观念和集体主义等思想。乌托邦人意識到孩子的心灵是天真和富有弹性的,同时也意识到儿童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所学知识的普及乌托邦人要求“从童年起,他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所有儿童都被引导读有益的书”。在乌托邦的社会之中,农业知识得到了高度的普及,除去农业知识,乌托邦人还必须学习音乐、逻辑、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年轻人是牧师的职责,但牧师做得更多的是正确引导年轻人的心智和行为方式而不是教他们识字”,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乌托邦人也非常重视人们的思想品德与行为方式的引导,尽可能使人得到全面的教育。
农业是整个乌托邦社会的经济基础,乌托邦人不仅重视农学理论的学习,也强调理论的实践,比如“他们经常被领到城镇四周的田地,在那里,他们不仅观看其他人干活,而且还亲自实习”。除过农业,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乌托邦人的学习同样不仅包括学校学习也包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乌托邦人热爱知识,并且鼓励人们将知识运用到发明创造改进技术之中,在习得造纸方法与印刷奥秘之后,乌托邦人通过进行试验,最终纠正了缺陷攻克了难题,还建造了属于自己的造纸厂,安装了属于自己的印刷机。
(二)注重个人教育的因材施教
乌托邦人主张根据民众个人的天赋和特长来教育发展他们。“一般地,子承父业,因为职业倾向常常一脉相承,但是,如果任何人的天赋与其父亲相异,他就被过继给从事他偏好的职业的家庭”。乌托邦还对有非凡读写才能和倾向的人免去劳动义务的特权从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对于天生不善思考的人们,乌托邦不强制他们听公共报告,也不会干涉他们,而是会鼓励并且称赞这些投入自己所擅长的职业中并为国家效力的人们。乌托邦人尊重社会中个人的天赋特长并鼓励个人天赋特长得到长足的发展或许与整个社会的分工协作有关,但是这些在现代看来仍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三)创建学习型社会、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
莫尔在乌托邦中反复指出:“大部分公民,无论男女,总是把体力劳动后的剩余时间一辈子花在学习上”。生活在乌托邦社会中的都应该是有文化、有教养且具有高尚的精神的人。在理论教育与实践创造之外,乌托邦人将其对民众的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调动社会中尽可能多的资源与力量督促人们学习,行成全社会学习的风气。在乌托邦的社会中,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乌托邦人除去工作、吃饭、睡觉外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于阅读;每天天亮前有吸引大批听众的公共演讲;每日午餐晚餐前选读道德报告;就餐时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进行自由谈话以“发现每个人
浅析《乌托邦》中的教育观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