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摘要】本文通过课文节选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并有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开展与文本质疑对话,在有效阅读整本书后让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解决小说节选中出现的疑问,以及有效解读在翠翠身上所体现的悲剧性成因,带领学生开展对结尾的有理有据推测并让学生体味到结尾的悲剧性意蕴。
【关键词】边城;翠翠悲剧成因;悲剧结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为解析小说悲剧性而进行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一篇小说。华师大版本高一第一学期第二单元节选的是《边城》第1章和第13章。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节选中品读《边城》的悲剧性,这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对课文节选的第13章,学生如果不阅读整本书,是很难明白翠翠为什么会看着美好的夕阳下的景物,产生薄薄的凄凉,不会明白为什么翠翠会幻想她离家出走,爷爷会说出杀她,更不会理解翠翠为什么看着船上吸烟的人竟然哭了起来,甚至等爷爷久不回家自己哭了许久……这些疑问是学生在课堂提出来的,如果不开展整本书阅读,课堂就会变成纯粹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况,或者个别看过书的学生讲,其他同学一脸茫然听的情况。这种低效解读文本的授课方式不仅浪费了学生时间,还造成学生对作品的浅层次理解甚至误解。所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开展了整本书阅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与人物进行对话。
作品共21章,我让学生一个月读完这本书,第一遍阅读学生往往追求故事情节,所以我让学生每天读一章并概括出这一章的大概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对整本书写了什么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二遍阅读我让学生在阅读每一章节结束后写出阅读感受。把自己阅读的感受疑问写出来。第三遍阅读我让学生带着课文节选的疑问,以及自己阅读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进行精读。精读文本细节,探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整本书阅读至少三遍后我带着学生解读小说第13章节选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自己的阅读,解决他们自己的疑問,我发现这种授课方式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很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不仅通过合作解决了课本疑问,甚至把沈从文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以及小说中笼罩的淡淡的悲凉也解读了出来。如果不进行整本书阅读,小说的悲剧性很难给学生讲清楚,所以学习小说节选的课文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让学生读整本书,然后让他们自己解决疑问。
二、小说主人公翠翠形象悲剧成因有效性解读
读完这本书不少学生有这样的疑问:天保去她家求婚,爷爷想征询翠翠的意见,为什么翠翠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爷爷,最终导致爷爷一直含糊其词地回答对方的询问,导致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最终酿成天保得不到准确答复而赌气出走遇难,而傩送也离开翠翠不知道到底回来还是不回来的悲剧。其实从深处分析这个问题,也是课文节选第13章翠翠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忧伤和落泪的原因,既然学生提出来问题,就应该引导他们寻求问题的答案。经过小组合作,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后,他们从书中找到了以下原因:
外因方面:
一是经济原因。翠翠在小说第10节已经听到别人议论王乡绅的女儿以碾坊做陪嫁想嫁给傩送,当时翠翠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虽然也听到别人说二老不要碾坊要渡船,但是她的内心已经被这个碾坊陪嫁深深地刺痛了,她知道面对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