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耀州青瓷鉴赏:五代青瓷常见削足手法.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五代耀州青瓷一般有两种胎,一为白胎,一为灰胎(铁灰胎或黑灰胎);足底修削形式多样,且一般挖足不过肩。圈足内外墙的触地面称为足底。观察完整器和残足标本可见,外墙近足底处斜削一刀是五代削足的一般特点。另一种较少见是外墙不削而内墙近足处又斜削一刀。五代青瓷足修削呈现多样化特点。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削足手法: 一是外高内低斜坡底。近足外墙处高,近内墙处低。总体上说,外墙近足处斜削较轻,差不多仅是象征性倒棱而已。其坡度或有大、小变化,或有长、短之分。足墙宽而坡度缓且长,墙窄则坡徒,有的微斜而接近平底。二是两刀一线底。这种内外墙各削一刀的方法,是近外墙处轻削而坡短,内墙重削而坡长。形成的触地线靠近足底外侧。在较窄的足墙上,两刀皆轻微,形成的锋线虽不甚突起,但仍然是一线触地。在五代安徽宣州窑白瓷、闽北窑口的青瓷中也能经常见到这种修足手法,说明当时各窑场之间的交流甚为频繁。三是近似弧形底。从足外墙线起弧,落止内墙底线。若以水平线为基准,多数情况下是外侧起点高而高侧落点低。如此以来虽是鱼脊形弧底,触地点仍然靠近外侧。艺师们仍然很看重器物的稳定性,即使是视觉上的稳定感之类的细节亦考虑得十分周到。有的内外起弧点基本在一同一水平线上,弧顶居于足底中央;有的弧度较平缓,甚者近似于平底。其优雅清秀中又透出浑圆稳贴之风格则是独树一贴的。补充一句,这种底多数是用托珠或堆沙支烧。而前两种多以三叉支钉支烧。四是釉下裹足的平削底。这种足多见于胎土色浅的器足。内外足墙近于垂直,墙窄而略显高,足底刮釉露胎,或涂护胎浆,以垫饼或垫圈支烧。五代耀州青瓷的挖足,浅挖的圈足则是外墙高而内墙低。也有挖足与肩基本齐平,足内外墙高矮大致相同的。总的看来,五代耀州青瓷挖足刀法细致,施釉烧成后,基本不见旋削痕的居多,少数显露同心圆式的旋削线痕。器腹近底和圈足一般不施化妆土,因而铁斑和红褐色窑红较为普遍。足部凸出的棱线也因釉薄,胎中铁质被氧化而较多出现红褐色筋线,这更突出了圈足线条硬朗流畅的美感。

耀州青瓷鉴赏:五代青瓷常见削足手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zhqw8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