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医护人员应如何看待爱滋.pdf.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医护人员应如何看待爱滋 B84 的罗一钧学长,与艾滋病的缘分始于东非马拉威的外交替代役(跟他同梯有连加恩)。尽管在此之前他只当过实习医师,不过因为当地医疗人力缺乏, 因此等于兼任检验科主任和内科病房总医师。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艾滋病患, 因为过去大家总是把学生保护得很好,不让医学生接触艾滋病患。但是在马拉威的医院病房,因为爱滋患者至少占了六成以上(雨季还有疟疾,干季艾滋病患就窜升为九成),因此不可能不接触艾滋病患;更精确地说,必须被迫成为艾滋病专门医师。医院病历只会注记为免疫很差的人,但这些病友其实就是得了艾滋病;即使是在邻近的大学向师生募集捐血,25 袋的血,也测出 5 袋为 HIV+。回到台湾以后担任内科住院医师后,罗医师的第一位艾滋病患经历了这样的故事:服完兵役之后抽血,结果是 HIV+,因此决定去兄弟饭店楼上吞药自杀; 但出租车司机很有警觉把他载到仁爱医院。经过社工师和心理师的谘商辅导,他同意让父母亲知道得病,并且出柜。虽然发病的时候很严重,但服用药物后至今生活和一般人没有两样。罗医师在住院医师阶段面谈了上百名病患,台湾大概很少有感染科医师有机会跟那么多艾滋病患谘商过。 在鸡尾酒疗法发明 15 年后,艾滋病成为「一种长命百岁的病」,平均寿命逼近一般人,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在医疗进展下对艾滋病要有重新的认识,甚至只要靠日服一颗药就可以有效控制和存活,身体状况不影响就学、工作。截至 2010 年底,台湾艾滋病患累积存活人数共有 17153 人,资深感染科医师门诊一天甚至有 60 人来看诊。这也意味着,非感染科的医护人员将比过去更容易接触到艾滋病患,但他们的病痛大多与 HIV 无关,比如说:病人想整形、想开刀治疗胆结石(拿到胆囊)、车祸需要包扎伤口等。在这次器捐案中,患者早已昏迷, 无从得知是否有HIV;而在一般遭遇到的艾滋病患中,知道自己有爱滋的比例约为 70 ~ 80%,并非 100%。 罗医师接着透过一些情境题与台下学生互动。当病患登门,主动告知自己有 HIV,尚未服药控制,该做哪些措施来预防? 1. 外科口罩 2. 戴 N95 口罩 3. 戴手套 4. 戴护目镜 5. 穿隔离衣罗医师特别要大家思考: 如果自已是病患,看见医生穿戴着刚刚自已选的装备看诊,会作何感想。罗医师用专业告诉我们,应该做的预防措施和一般人完全相同,不需要特别加以防护!首先,HIV 可以传染的体液包括血液、精液和母奶,口水和泪水是不用担心的;而轻吻、蚊子叮咬、日常社交生活(拥抱、握手、共餐、共享马桶或电话等)等途径也都不会传染。再者,假设病人还处于空窗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或者不愿告诉医师,岂不是防不胜防吗?何况 HIV 对一般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非常敏感,很快就会死。因此,在一般的门诊(如感冒求诊),上述五项措施皆不需要(以感染科医师为例,在感染科门诊只会戴自己的近视眼镜,不会例行配戴护目镜、手套、口罩、隔离衣)。在牙科门诊洗牙,也只需要牙科治疗的标准防护措施(1, 3 & 4),是不管病患有无 HIV 都该做的。以抽血 [1] 而言,更只需要戴手套(3),原因是针扎风险虽小(暴触 HIV 后的感染风险,针扎为 3/1000,碰触黏膜为 9/10000),戳浅一点风险更低;有人建议带两层手套,不过也有人说戴两层手套可能使敏锐度变差,反而更危险。而上手术台开刀,和一般的外科

医护人员应如何看待爱滋.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