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流放之路17173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之路.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流放之路17173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之路.doc流放之路17173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之路
摘要:近年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理论界探讨的学术热点,但对于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及如何回归有诸多争论。教学回归的“生活世界”指的应是学生的现实世界、经验世界,其具体的回归的策略应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开展平等对话,重视教学民主。关键词:生活世界;回归;课堂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28-03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如何理解“生活世界”的具体内涵?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学如何回归到生活世界这一层面?诸如此类的问题缠绕着笔者,引导着笔者深入思考。一、教学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最先由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提出,企图通过回归生活世界而找回科学的意义基础,以此来拯救欧洲的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人性危机[1]。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现实具体的世界,而是精神领域内的意识活动。他的生活世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以直观的作为人的经验存在的客观生活世界;二是更为原本的作为纯粹先验现象的主观生活世界。就生活世界的实质内容而言,胡塞尔并非是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关注的哲学家。马克思才是真正将人们的关注焦点聚集到生活世界的最早的哲学家[2]。马克思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观点出发,反对以脱离现实的主观形式来理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认为不应对生活世界仅仅作精神化,观念化的理解[3]。他认为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可以经过经验确证的、直观的感性世界,是一个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相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综合世界,这才是真正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也是我们应该回归的生活世界。当我们在借鉴西方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在教学的视域中探讨生活世界时,就必须要考虑西方话语的本土化问题,这样才能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全新视角。(二)教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1.教学视域中的“生活世界”教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概念可谓是丰富多彩,在教育理论界,代表性的生活世界概念有以下几种:(1)生活世界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世界,由习俗、经验、常识等构成,是人的基本生存场域;(2)生活世界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料、获得生活经济以及进行交往的场所;(3)生活世界指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既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所支配的自发世界,由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4]这几种观点无一例外都表达了生活世界即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之意,它是直观的、现实的、具体的、丰富的。那么教学是不是要回归到这样一种生活世界呢?笔者认为,生活世界具体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世界。学生的当下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社会背景,需要充分关注。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二是学生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教学最应该关注的是提升和超越生活,即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三是学生内心的生活世界。每一个教师

流放之路17173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yx110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