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雾都孤儿》中南希三重人格的弗洛伊德式解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雾都孤儿》中南希三重人格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雾都孤儿》作为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南希这一拥有复杂性格的女性人物更是深入人心。她是徘徊在善恶之间的孤独灵魂,是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更是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受害者。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南希这一女性形象,旨在揭示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性异化及南希的悲剧,从而进一步论证狄更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
  关键词:《雾都孤儿》 南希 人格结构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092-02
  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雾都孤儿》是其早期的一部力作。该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奥利弗的悲惨遭遇,揭示了19世纪30年代伦敦社会底层人民的曲折命运。小说中,南希这一女性人物以其复杂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备受学者关注,同时她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探讨南希这一原型人物的形象为揭示作者的意图及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奠定了基础。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出发点,对南希这个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以及南希悲剧的原因。
  一、弗洛伊德的性格结构理论
  被誉为“20世纪思想界哥白尼”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及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95年,他正式提出了精神分析的概念,并于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这一举措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自精神分析法诞生以来,弗洛伊德屡次尝试突破临床医学的界限并将该理论应用于文学领域。起初,他将个人心理理论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组成。如果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比喻成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山尖。位于冰山中间的部分是前意识,它主要起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绪、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相当于过滤器。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关键,它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指的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或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发现早期的性格结构理论有诸多局限。192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理论著作《自我与本我》。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它包含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东西。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的唯一目标就是需求满足的及时性。自我是指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遵循“现实原则”,不仅在本我和外界环境发生冲突时发挥调和作用,而且还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督本我的活动。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它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去约束本我的冲动,使自我的行为转向道德方向。它是一种自省,道德约束,良心及理想追求。本我、自我和超我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格结构,从而促使人健康地发展。
  二、南希性格的分析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雾都孤儿》中南希三重人格的弗洛伊德式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