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背影》教学设计[3].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名家经典散文,这篇平中见奇的散文精品语言朴实无华,在生活琐事中传达了无限深情。全文通过刻画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父亲蹒跚着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这一背影,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禁不住与作者一起热泪盈眶——被父亲所表现的那份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深情以及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所打动。这对当代学生很有现实意义。于是我为本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通过文章朴实的语言,体味殷殷父爱。
3、懂得和体会父子亲情,从而学会孝敬和报答亲人。
二、教学重点:
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朴实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
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内化情感,学会孝敬和报答亲人。
三、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制定了教学方法如下:
1.以阅读为主线,注重与文本对话。阅读主体在阅读中发现、体验、探究、创新,走进作者的内心,体味朴实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的父子深情;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领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学生可独立思考,可合作探究。
3.以情感为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想结合,激活学生的情感,努力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投入学习。
,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这张照片,这是去年我的儿子出生不久他的爸爸正在学习如何抱他时被我拍下的,爸爸的大手仿佛抱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贝,父子相望的这一瞬幸福二字无需多言。是啊,正如杨格所说:“男人原是铁石心肠,但只要他当了父亲,他就有一颗温柔的心”,父爱如山,给我们最坚强的依靠;父爱如伞,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庇护。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背影》。
㈡、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㈢、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㈣、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背影》教学设计[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jjg0025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2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