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生物解题技巧一、选择题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1. 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 快速阅读, 抓关键词; 第二遍, 放慢速度, 缩小范围。限定( 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例1、( 10 江苏)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A. 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B. 用被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C. 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D. 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解析: 读第一遍, 明白题中所表示的意思; 培育三倍体, 考察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特殊处理时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读第二遍, 明白答案的四个选项意思的表述。 A 选项, 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得到的应该是四倍体; B 选项,精子不提供染色体,得到的应该是单倍体; C 选项染色体全部来自早期胚胎细胞,得到的是二倍体;D 选项, 次级卵母细胞后期内有二个染色体组, 受精后不释放极体。细胞中会有三个染色体组。答案: D 技巧诠释: 有些选择题表述、逻辑等方面稍微复杂一点, 读第一遍一般不太明白题意。如果我们采取两遍读题,通过抓关键词,从题干的主语、条件、要求、特征等方面进行限定, 在结合答案选项, 就能比较准确地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目的及能力要求等。 2. 掌握“错误原理”“知识错误”排第一,“逻辑错误”排第二,“表述错误”排第三, “与题干要求不吻合”。排第四。例2、(08 四川)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 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解析: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B 选项,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并未丰富其物种,营养结构、群落结构等并没有变复杂。属于知识性错误,当然,也涉及表述性错误。答案: B 技巧诠释: 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 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将近了选择题的一半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 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 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 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了。 3. 启用“对比思维”,有时候用“已知”推导“未知”采取先对比、后排除思维, 表格、图表以及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剔除有的选项。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采取用已知的知识对比、排除后,推导出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正确或是错误。例3、( 10 江苏)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 .浓度高于 10 -6 mol /L 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 .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 M 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 .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 .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解析: 本题考查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从题中左图可以看出, 浓度高于 10 -6 mol /L 的生长素只是促进作用减弱,去掉 A 选项;从曲线看出, 生长素含量达到 M 值时, 植物开始合成乙烯,B 项正确; 从题中右图可以看出, 生长素含量的增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去掉 C 选项。从曲线看出,乙烯增加到一定程度,则生长素储量降低, 即其储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D 项正确。答案: BD 技巧诠释: 图表类, 特别是表格和坐标图类选择题, 常常需要我们启用“对比思维”, 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 甚至多方向对比, 进而找出合适的选项。而针对有的选择题涉及到新材料、新情景、新知识等新内容的情况,我们要用“已知”推“未知”。 4. 注意一些生物学科特有的“潜规则”生物学科有一些特有的“潜规则”。比如, 验证性实验试题的结论一般要求与教材上的正面知识一致; 课本上出现过的遗传性状(遗传病) 要依据课本书写和推导;“遗传类型”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指的是“表现型”;遗传系谱图推导中没有说明“有病”指的就是“正常”
高考生物答题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