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平衡拔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 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 像雄鹰的美丽, 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 像江河的美丽, 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平衡火罐的十种手法第一章概论一、定义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 经络学说等);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 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 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法。最佳治疗原则: 疗效好,痛苦小,无副作用,见效快,成本低二平衡火罐的来源和发展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 1984 ~ 1985 起用于临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 治疗的病种也日渐增多, 已成为脱离了针法, 灸法的一种独立疗法。火罐《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早的记录;由《肘后方》( 葛洪) 角罐( 发展到)- 铜罐- 玻璃罐- 竹罐- 电温罐- 磁罐- 负压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现在的多种形式的罐疗技术了。第二章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1. 临床作用 1) 西医认为: 火罐具有活血化淤( 外伤) 扩张血管, 调整末梢神经, 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机能,消炎抑菌,退热止痛等。 2 )中医认为:火罐有温经散寒,舒经活血,祛风除湿,清热泻火, 行气通络等不同功效。 2. 作用机理 1 )局部作用(穴位或神经) 两种刺激共同对局部作用:温热及机械作用 a) 机械刺激通过罐口对局部神经,背腧等进行牵拉,熨刮,挤压,弹拨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自溶、组织胺类物质释放、增加机体反应、自我调节(器官组织)自我修复。 b) 温热刺激的形成和作用来源:手的温度;火罐体内部的热量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末梢神经的调节 2 )全身作用机械和温热双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细血管, 末梢神经, 主要是脊神经根, 周围肌组织等? 脊髓或大脑皮层?CN S 兴奋? 转变为良性信息? 传递到需治疗的各器官组织 3 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1 )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 )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 )疗效显著 4 )无副作用 5 )既治病又防病(此点最重要) 4. 取位原则:(绝大部分治疗在背部) 1 )取中为主:躯体为主,四肢为辅 2 )胸,腹,盆腔的器官的治疗,以背,腰,骶为主;前病以取后背为主(脊神经后根- 华佗夹脊穴,膀胱经) 3 )据疾病的发病阶段取位:急性病或慢性病急发,取健侧;反之, 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取患侧。 5. 补泻原则: 1 )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如摩罐时的方向 2 )顺经络为补,逆经络或垂直为泻 3 )清还为补,重疾为泻第三章手法操作一、行罐疗法 1. 要求 1 )持久(保证一定时间); 2 )有力( 达到一定力度); 3 )手法要均匀(力度和速度不可忽大忽小),柔和; 4 )节律,节奏; 5 )逐渐加压,决定疗效,注意力的分配; 开始---- 轻;中间--- 重;结束--- 轻闪罐——摩罐——抖罐——推罐——振罐 2. 注意事项: 1) 据患者不同体位,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火罐 2 )一定注意勿烫伤,烧伤患者,留罐不宜太长,避免水泡产生 3 )禁忌症同神经弹拨局部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等不能做平衡火罐治疗; 大血管分布丰富的地方( 颈部: 不超过胸锁乳突肌, 勿刺激颈静脉窦, 靠外侧;腹股沟等) 高热患者(成人 39℃,儿童 ℃以上) 3. 手法操作( 10 个,每个手法分三步:操作-注意事项-应用) 1) 留罐(最简单,要求最高) a) 操作: 5 种大小不同大小的罐(常用 3#, 4#和 5# 罐) 用闪火法将火罐留于局部并保持一定时间。预热火罐, 调整负压大小 b) 注意事项①不同的年龄,性别,部位负压不同颈部,留罐 5 分钟部位大椎双侧肩关节,膻中留罐 10 分钟其他部位 15 分钟②留罐排列:密排法:罐体间距小于 4 厘米疏排法:罐体间距大于 7 厘米 c) 临床应用: 主要对风,寒,湿等所致的背,腰,骶,四肢及关节疼痛的患者;温经散寒,舒筋去湿。 d) 留罐的皮肤颜色诊断: 黑紫: 寒症绛红:热,内热较多水泡;湿浊桔皮样:浊重片状紫点:外伤皱,灰白:气血虚补白点: 淤症 2) 闪罐 a) 操作: 在留罐的基础上进行,为“留-拔-留”的循环手法; 沿着神经或膀胱经, 从患者背部由左上- 左下- 中上- 中下- 右上- 右下的顺序进行, 拔罐时要快,突然,有爆发力,发出大声响。 b) 注意事项: ①负压大(取决于闪火速度) ②要连续,(连贯) c) 临床应用①开始手法,还用于体弱,年老,发病长,恢复期等②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3) 摇罐(使用率高) a) 操作: 在留罐的基础上和缓摇动,负压中偏大, 多方向摇动 b) 注意事项:负压中等,用力和缓,

平衡拔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