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 男人一律梳着“阴阳头”, 就是把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 后半部分辫成粗长的发辫。港台清装剧和大陆清装剧还略有不同, 前者剃掉的部分较少, 后者剃掉的部分较多, 大概三分之一左右。但这并不是真相,而是搞错了!甚至大错了,违背历史的真实。满清男人真正的发型是什么式样? 不是如今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加以美化的造型, 而是所谓“金钱鼠尾”辫——是把四周头发全部剃得精光,只在头顶中心处留有金钱(直径 1寸或 3 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头发, 编结成又细又长的发辫,垂下来形如“鼠尾”, 还要能穿过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 所以它的名称叫做“金钱鼠尾”。就是说, 满清( 前期、中期) 男人标准的辫子式样, 原来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样细细的!绝不像近几年以来电视剧辫子戏里面那样粗大。辫子根部也只有铜钱那么一小撮, 根本谈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头发全都要剃光了算。这种稀奇古怪的发型: “发根如铜钱大小、老鼠尾巴粗细”, 是多么丑陋的形象啊! 如今再喜欢出风头的大腕大牌明星们, 也未必愿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发型。怪不得清装影视剧中对于辫子要加以美化了!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 伴随着攻城略地, 少不了“剃发”这个关键词。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开始于后金天命四年( 161 9 年) [ 参看郑天挺《探微集》] 此后清朝的几部开载,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专门词: 天命六年( 1621 年),后金攻下辽阳, “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 “官民皆剃发降”。天聪三年(1629 年) 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同一年, 后金军进攻遵化, 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 “遂令剃发”。天聪四年(1630 年) ,后金军降沙河驿, “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 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顺治四年( 1647 年), 满清政权在广州颁行的易服剃发令中竟然说: “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强调: “金钱鼠尾”是满清顺民的标志,而“峨冠博带”则是明朝人士的标志。又, 福州遗民陈燕翼在《思文大纪》中写道:“时剃头令下, 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 几成遍地腥膻。”对不肯剃发的官民,满清政权很早就实行了“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天聪四年三月, 大贝勒阿敏示谕永平官民: “我兵久留于此, 意在养民, 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 且间有不剃发之人, 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 有不剃者察出处死。”皇太极谓: “所获汉人,俱令剃发”。“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 倘有不从, 以军法从事”, 这句赤裸裸血淋淋的威胁来自多尔衮,通常总结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那时因不愿屈从剃发而被杀戮的汉人有多少,恐怕已经无法统计了。时人陈确曾云: “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民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见《陈确集》卷三十] 杀戮之多,可以想见。顺治十一年( 1654 年), 降清后一直深受多尔衮信任的汉臣陈名夏(官居吏部尚书、内院大学士,原为复社文人)只因私下议论“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 ”即遭另一降清更早的汉臣宁完我的弹劾( 官居清廷内院大学士) 而被处以绞刑。可见当时清廷推行剃发易服决心
清朝辫子-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