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毒理学 1 、一般毒性作用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 2 、特殊毒性作用致突变、致癌、致畸性。 3 、氡及其子体是铀矿工肺癌的病因。 4 、吸入氡及其子体诱发肺癌的危险度为 2*10 ( -3) Sv-1, 年摄入量限值( ALI )为 ,导出空气浓度( DAC )为 8*10 ( -6) J/m3 。 5、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滞留、排泄称生物转运, 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称生物转化,大部分化学物质以简单扩散通过生物膜。 6 、跨膜转运方式有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被动转运又包括简单扩散、滤过、水溶扩散,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膜动转运。 7 、按摄入方式对时量关系的影响,分为 4 种模式:单次摄入、短期多次摄入、一次摄入后在长时期内递减性吸收、长期均匀摄入( 持续摄入)。 8 、隔室模型分为单室模型、双室模型,还可分为开放性隔室、闭合隔室。 9 、呼吸道吸收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最危险、最主要的途径,尤其肺吸收是最危险的途径。 10 、气溶胶进入呼吸道并附着在其表面经以下三种作用惯性冲击或离心力作用、重力或沉降作用、布朗运动或扩散。 2nm 以下粒子, 才具有布朗运动,大于 5nm 的粒子几乎全部沉积于鼻和支气管树, 小于 5nm 支气管树的外周分支,小于等于 1nm 主要在肺泡内。 11、放射毒理学上以活性中值直径( AMD ) 表示放射性气溶胶粒子大小。 12、粒子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 在相同的空气动力学条件下, 具有和它一样的终末沉积速度。 13、密度为 1g/cm3 的球形粒子直径, 不足 1 g/cm3 的球形粒子换算: 空气动力学直径= 该粒子的几何直径* 该粒子密度。呼吸道模型四区: 胸腔外区( ET)( 上皮基底细胞)、支气管区( BB) (基底细胞、分泌细胞)细支气管区( bb )(分泌细胞)、肺泡-间质区( AI )(内皮细胞、分泌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14 、沉寂于呼吸道内的核素粒子廓清途径主要有向血液转移、通过吞咽转入胃肠道、通过机械清除机制转运到其他部位。 15 、向血液转移的物质分为快物质( F )、中等物质( M )、慢物质(S )三类。半排期 F100% 为 10min,M10% 为 10min, 其余 90% 为 140d, 极难溶 % 为 10min ,其余 % 为 7000d 。 16、溶解度高, 水解度低, 元素在胃肠道吸收率则高。减少肠蠕动则增加吸收率。 17 、胃肠道模型分为胃、小肠、上段大肠、下段大肠四段。放射性核素在血液内的形式常见的有离子状态、核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离子或络合离子、形成氢氧化物胶体。 18、放射性核素的分布类型: 相对均匀分布、亲肝型或亲网内系统分布、亲骨型分布、亲肾型分布、亲其他器官和组织分布。稀土族放射性核素在肝内的滞留量随离子半径增大而增多,而在骨内的滞留量随离子半径的减少而增多。 19 、滞留模型分单隔室、多隔室。 20 、排出以肾排除为主,其次是肠道,其中肾排除包括肾小球滤过、主动转运、肾小球简单扩散 3 种方式。 21、带电粒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有: 电离和激产生电离能和激发能、运动方向改变至的轫致辐射、弹性碰撞产生热能。 22、r 射线对生物体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23、辐射作用的四个不同时相阶段分别为
放射毒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