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写作中的情感体验.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淮南市2008年
语文参评论文

论 写 作 中 的 情 感 体 验
凤 台 七 中 高 国 纪

写作离不开情感,否则作文只是躯壳,无血肉,无灵魂,如白开水索然无味。而现实中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这也是广大青少年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深深的思索。
一、写作现状 从目前学生写作现状看,“假、大、空”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由应试教育造成学生活动面小,视野狭窄,生活单调以至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等弊害。然而,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为改变现状,不少教师纷纷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组织辩论会、演讲比赛、郊游、参观各处人文景观……满以为如此一来,学生作文定会大有改观。然而遗憾的是,每每活动过后,学生诉诸笔端的仍然少有亮色,要么是对活动过程琐碎记录,要么便是对某一现象、事理的虚假感受 ,空洞认识……俗话说,缘木不可求鱼,然而缘“水”,为何仍不见“鱼”?
二、参与体验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只有感情的闸门启动了,语言的流水才能奔泻而出。问题的关键是,启动情感闸门的契机是什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丰富的情感来源于深刻的体验。这就要求作文者不论是写人叙事,或抒情议论,首先必须把自己“摆进去”,要做到“神与物游”,将自己的情感与由观察所得的感觉和知觉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品味出自己描写对象中包含着的真、善、美或假、丑、恶,从而写出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的作品。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写作《高老头》时,有一天,他的朋友去探望他,发现他从椅子上滑倒在地,脉搏微弱,脸色苍白,以为他病了 ,连声嚷叫要请医生,巴尔扎克被惊醒后悲痛地说:“刚才我写到高老头死时,心里难过得很,一下子就昏过去了。”我国当代作家姚雪垠写《李自成》至李自成之死,也不禁为人物的命运失声痛哭。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真正地将自己“摆”进作品中去,与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首先体验一遍,涌现于作者笔下的人和事才会“活”起来,其作品也才会感染人,打动人。当然,,学生不是作家
,学生作文也不能等同于文学创作,然而,在文章情感须由体验得来这一规律面前,无论作家或者学生概莫能外。不能设想,一个对生活冷冰冰,漠不关心,对自己所叙之事引起的喜、怒、哀、乐情感无动于衷,对自己所写之人的内心世界一无所感,一无所知的人,其笔下会出现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其文章会洋溢出活泼清新的生活气息。由此可知,学生作文假话、大话、空话连篇,枯燥乏味,缺乏体验不能不算是一大症结。
三、学会体验 如果说文章是一棵大树,体验便有如树根,“根深”才能“叶茂”。那么,如何才能让体验之“根”扎得更深些呢?从体验的内涵来看,训练内省力应是首要一环。我国古代儒学家曾把内省力的自我训练作为道德修养的手段之一。《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国当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这种建立在严格的道德自律基础上的“自省”、“自我解剖”,正是培养体验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内省,才能做到自知,而只有对自己了解得越深,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才会越强,行文之时才不会将感受仅仅停留在纷乱的现象上去做零碎的记录,也不会简单地为某个抽象的概

论写作中的情感体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zh051230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