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读后感
“一枝红梅心中开,两袖清风承责来。红岩精神万代传,天下污浊变清白。”
《红岩》讲述的是江竹筠的故事,也就是我们口中所称的“江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48年~1949年解放战争马上结束之时,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内战最黑暗的日子。当时的江竹筠身在重庆,育有一子,生活幸福而又平淡。但命运弄人,她的丈夫在一次战争中牺牲了。江竹筠得知这个消息时,是无比痛切的。但她是理智的,她知道,丈夫的事业还未完成,自己此刻不应该沉浸在悲伤之中,而应该完成丈夫未尽的事业,给逝去丈夫一个交代。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战争,化悲愤为力量,勇敢地与敌人斗智斗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江竹筠被汉奸告发,被国民党押至监狱,严刑拷打,逼江竹筠说出共产党内部情报。可江竹筠的意志是多么坚定!即使国民党人用了多种酷刑:老虎凳、吊索、电刑……甚至把竹签插进她的十指,但是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大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后来,由于江竹筠不松口,残忍的国民党将江竹筠杀害了。
红岩精神,革命精神,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责任,就是创造未来!
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第一次读完散发着墨香的《红岩》时,心绪早就飞到了那个神圣的地方——红岩。从小到大,我已经记不得心灵多少次被震撼,多少次在梦里踏上这个神圣的地方。
《红岩》真实地再现了革命者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同国民党军警、特务、叛徒不屈不挠地斗争。《红岩》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令人钦佩的英雄形象: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江姐;天真可爱,但面对敌人却同成年人一样勇敢的小的烈士——“小萝卜头”……
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烈士们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强忍着旧脓新疮袭来的阵阵裂痛,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然而,他们却相信,革命终会胜利,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让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通过《红岩》这本书,我看到了这场在特殊背景上,革命者进行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看到了垂死挣扎的敌人的极端凶狠残暴与外强中干;更看到了革命者在黎明前的最后斗争中表现的浩然正气、坚定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展现在眼前,激动、崇敬、悲愤、感叹……每一个读过《红岩》的中国人都必定会生出这样的情感,而红岩英烈们坚贞不屈的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革命先烈们的牺牲精神,更是让我潸然泪下。读了《红岩》,我想了更多更多。红岩英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同样让人为之动容。爱国不是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精神力量,它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存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当我们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而鼓掌,当我们为神六的飞天而喝彩,当我们为祖国在全球金融危机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自豪……“爱国”两个字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底。
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心系中华。为了中国的崛起而奋斗,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向先烈们致敬,要以实际行动来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当我刚读完《红岩》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一幅幅共产党员宁死不屈
《红岩》读后感(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