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对症下药——政治教师德育效果提高之我见高陵县姬家一中朱花妮摘要: 道德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 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的德育中, 还存在着许多因素制约着德育效果的提高,作为政治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问题存在的根源。关键词: 德育现实生活社会道德教育形式道德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 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 重视道德教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 、教学目标大而空德育作为青少年思想品质形成的主要途径, 应该强调学生基本文明。而我们的目标往往超越学生实际情况, 追求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甚至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这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先验的,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调节以一定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的规范。所以, 中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应该立足中学校园生活的现实, 反应中学校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实际。过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中学师生们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可信、可行、可攀。而达不到的目标又必须去做, 就势必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所以, 尽管我们中学阶段的德育愿望是美好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看到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 这是中学德育的悲哀,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2 、德育教材脱离实际德育面对的对象是现实的世界, 现实的人。作为调节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道德观念,本身应该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给道德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和新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面向未来的同时首先必须面对现实。德育教材就必须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更广泛地收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思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会有操作性、有生机、有感染力、有实效。而我们过去的德育教材往往把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 忽视个人合理的利益追求, 强调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体,这种要求超越了中学生的实际,这样的道德教育也因为违背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很难取得实效, 相反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心理, 影响其正确思想道德的形成。 3 、教育形式才德不分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创造和熟练应用,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和接受, 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实践。与之相适应,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但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对待, 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效果和学生的道德水平, 使得教师不得不按知识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 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来教, 作为一种技术来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有道德之知, 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 只是完成道德知识的学习任务, 而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评价制度不完善不科学,使中学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 是学校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现实生活缺乏体验现代中学生知识丰富, 但经验不足。随着经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变化, 中学生往往成为家庭的核心,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提供了生活便利的同时, 却很难让中学生感受生活的艰难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之甚少,
寻根溯源 对症下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