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母儿血型不合.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母儿血型不合( Maternal-Fetal Blood Group patibility )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杜惠兰段彦苍(讲座) 母儿血型不合是由于孕妇与胎儿血型不同使母体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根据人类血型系统的不同母儿血型不同可分为: Rh 型、 ABO 型、 Duffy 和 Kidd 血型不合等(1李笑天。母儿血型不合。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 ,17(10):577 ~578 ),其中以 ABO 血型不合和 Rh 血型不合多见。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是新生儿溶血性疾病中重要的病因,围生儿溶血性贫血、心衰、水肿是其主要症状。根据溶血程度,可导致新生儿早发性黄疸、心力衰竭或核黄疸后遗症,甚至反复发生流产、死胎等。 ABO 血型不合是我国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占 96 %,也是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的原因,占 %。我国血型不合占分娩数的 %,其中 20%发病,5%有临床症状。母亲为 O型者占 ABO 新生儿溶血病的 95%以上(同1)。 ABO 血型不合溶血往往第一胎即可发生,症状较轻,发生溶血病例不多。 Rh 血型抗原有 6种, 抗原强弱依次为 D>E>C>c>e>d,其中以 D抗原最常见,其次为 E和 cE抗原。 Rh 血型不合导致溶血病很少在第一胎发生,约有 1%的 Rh 溶血发生在第一胎,一旦发生往往起病早、病情重、病程长,发生胎儿贫血、水肿、心衰、新生儿晚期贫血、溶血性黄疸和核黄疸等, 严重者甚至发生死胎或新生儿死亡。 ABO 血型不合所致的 HDFN 约占 66 %, Rh 血型不合所致的 HDFN 约占 33%,其他血型系统所致的 HDFN 约占 2%。 Rh 血型不合的发生因人种、民族的不同 HDFN 发生率也不同。在20 世纪初就有学者如 Dienst 在1905 年, Mc Quarrie 在1923 年, Qttenburg 在1923 年提出, 妊娠期母体和胎儿的某些疾病可能是母—胎间血型不合造成的。1938 年 Darrow 认识到胎儿血是致病的抗原,使母体发生同种免疫(isoimmunization) ,产生抗体再通过胎盘至胎儿胎儿发病。 1940 年 Landsteiner 和 Wiener 用弥猴( macacus rhesus )红细胞免疫豚鼠和家兔所得的免疫血清可以凝集 85% 白种人的红细胞,其余 15% 为阴性。 1940 年发现 Rh 溶血病的病死率高达 50% 。1945 年在新生儿溶血病中试用换血治疗方法。 1956 年 Dobbs 及 Cremer 认为阳光有退黄疸的作用,不久又发现黄疸病人的血清经阳光照射后胆红素总量也降低,更说明阳光的作用。经研究发现阳光内有蓝光,它对未结合胆红素的作用比对结合胆红素的作用高 2-3 倍。此光的波长在 420 μm 左右,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最适合光源。 1956-1961 年的新生儿溶血病的病死率进一步降低了 10% 。 1963 年为了预防胎儿水肿有对某些胎儿施行宫内输血。 1965-1967 应用抗 D 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溶血病, Rh 溶血病的病死率更降至 2% 。1960 年以来我国配置了抗 D 血清,对 971 7 名正常人做了 Rh 血型调查,发现 Rh 阴性仅占人群中的 % ,大大低于白种人。从 1957-197 7 年的 8年中, 上海市做过血型检查的新生儿溶血病共 835 例,其中 Rh 血型不合者 12例( D6 4 例, E25 例, Ce17 例,其他 16例) ,占 % ; ABO 血型不合者 712 例,占 % ; MN 不合者 1例。1962 年籍孝诚等换血治疗一例 Rh 新生儿溶血病,1963 年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 为我国第一例换血疗法。祖国医学对此早有论述:古籍如隋代篡元方《诸病源候论· 胎黄候》称“胆疸”。《医宗全鉴》谓之“胎黄”。《小儿卫生总论方》《妇科铁镜》等均曰“胎黄”。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不同病症,如以新生儿早发性黄疸为主症者,属“胎黄”、“胎疸”范畴;以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死胎为主要表现者,属“滑胎”、“胎漏”、“胎动碍”、“死胎”范畴;以孕期胎儿水肿或羊水过多为主要表现者,属“胎水”、“子满”范畴,临床上主要按“胎黄”论治。[病因病理] 一、中医病因病理“两神相博,合而成形。”胎儿的形成,是以父母先天之精为物质基础,故胎儿的健康与父母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同时又与母亲孕期的摄生息息相关。㈠湿热内蕴孕母平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又肝郁日久化热,湿热互结熏蒸于胎;或孕后摄生不慎,湿热之邪乘虚直入胞中,侵犯胎体而发病。即如《论治准绳》云:“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传与胎也。”或孕妇多食辛辣香燥,湿热郁蒸

母儿血型不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