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小故事
班主任工作中有苦有乐,有感受也有困惑,感受比较深的就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形式受家庭的影响很大,班主任的心理教育工作,一定要与家长有机地联系。教育依赖家校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教育信任感。
作为在教育中承担主导作用的学校在各方面是一贯坚持给孩子正面引导的,班主任更是无时无刻不想尽办法苦口婆心地把这些积极向上的思想,良好的行为习惯输灌给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环境同样的理念同样的老师教导下学生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程度,有时候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学校的教育,少数的孩子却无论老师怎么教育引导给他帮助关心,总是收效甚微。如我们班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学校一直规定不准带零花钱来校,班上大部分同学在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利弊后都能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但有个同学老是偷偷地带钱来学校去街边买零食,玩具,藏在书包里,或者分给其他同学,经过反复批评教育也没有改正。后来我与家长电话联系,把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答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但没过两天,在“书包清理行动”中,其他同学都没有带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来校,只有这个同学带了八十三元钱。我感觉到前次与家长的谈话没有收到多大效果。立刻,我又与他的母亲联系进行了一次长谈,从谈话中我发现她的父母是生意人,他的母亲如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非常爱他的孩子,打心底里希望孩子成材,但她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她非常尊重孩子,觉得对孩子应该民主,孩子所收的红包,都由孩子自己管理,学习方面也不约束孩子。但孩子毕竟是一年级,并不如她所认为的那样有着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之本身自制力,自觉性比一般孩子还要差,并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问题,非常需要家长的提醒,督促,但家长不但没有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而是过于高估孩子的能力,对他的零花钱和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过早放手,而导致孩子放任自流。经过与家长深入谈话,加上家长也是比较通情达理,逐渐调整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加强了指导教育,对他的零花钱也进行了合理处理。孩子在各方面日见进步。
通过这件事我感到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不要单单责备孩子的顽劣,而要追根溯源,看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否统一协调是否密切配合。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为阵,配合不好,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而事倍功半。
我的教育小故事
数字平淡无奇,数学课堂枯燥无味,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曾有过这么一次经历却让我感到数字会说话,数学课堂照样能够情趣盎然,充满无限的生机。
这是一堂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口算除法》。书上的例题是这样的:
1200÷400=3,想:12个100里面有3个400;
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归纳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是先把被除数和除数看成几个百再除。我也为学生能发现这样的规律而高兴,正准备拿出习题让学生练习,可是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这个方法太复杂了。我有一个好办法:一个数除以一个整百数,先同时去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2个0,再把0前面的数相除就行了,比如:1200÷400,直接看成12÷4。我用这个方法算了很多题都是对的。”
惊讶!我惊讶于学生如此敏捷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感叹!感叹尽管我们已经提出了这类除法的计算规律,但是学生仍有这样的创意,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个能让学生思维绽开火
我的教育小故事 (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