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心痛缓解期
: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必要时给予氧气。
,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或装胶囊服用。
,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注意事项
(详见附录2)。
(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详见附录2)。
(详见附录2)。
(详见附录2)。
(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胸痹护理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