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重要问题
体育锻炼带来的心理效益。
健康体能是社会应激的重要调节变量。
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
各种锻炼行为模式之间的差异。
影响人们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促进人们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策略。
体育锻炼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对体育锻炼的界定
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身体活动是个上位概念,它是指任何由骨骼肌肉产生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移动,包括体育锻炼以及职业劳动。
心理健康的含义
(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
(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精神舒畅;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
(3)对自己能作出适当的评价;
(4)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季浏(1995)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智力正常;
(2)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3)情绪稳定而愉快;
(4)意志健全;
(5)行为协调;
(6)人际关系适应;
(7)反应适度。
王极盛(1998)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
(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三、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1. 体育锻炼的抗抑郁效能
2. 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效能
3. 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
1、某些人格特质在体育锻炼中的改变
2、体育锻炼对自尊的影响
(1)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认知(如身体表象)。
(2)体育锻炼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体育锻炼对低自尊者的效果更加明显
(4)不同锻炼方式对自尊的影响有差异
(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第七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