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书题目大学生感恩情况调研姓名石鑫磊专业信息安全班级 2011252 学号 20113296 上海电力学院社会科学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时间地点实践方式采访人物第8 周至第 13周上海电力学院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及资料调查上海电力学院大一新生及高年级学生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当代大学生感恩现状调研调查报告“感恩”之心, 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 一刻也不能少。感恩是一种美德, 鸟有反哺情, 羊有跪乳恩,人, 身为宇宙之主宰, 亦有感恩之心, 感激之情。怀抱一颗感恩的心, 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 犹如掌握了人生宫殿一门门的钥匙;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 犹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 你会常怀感恩之心吗? 这句话不仅仅是问他人, 也同样是问自己。因此, 我们小组提出此话题以供调研。意在观察现代青年学子是否具有一颗感恩的心, 有无回报社会的心; 有无回报父母的心, 从而反映现今的道德教育是否符合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形态, 是否会因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此为吾辈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希望现代青年学子可以学习和了解如今社会的好人好事, 并加以发扬及推广,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温馨。至此, 感恩的话题出现于我等的脑海之中,遂调研以求现状。通过近 5 周的调查,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向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发放问卷; 访谈调查——走访同学或朋友获取更丰富、更深入的信息; 以及资料调查——上网或看书收集相关资料作为参考、借鉴等三种方式对上海电力学院的同学做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但所得到的数据结果也令我们十分心寒。有着将近 50% 的同学对现如今社会的感恩状况感到不满意, 对其余有关感恩的问题, 同学们给予的答案也不尽人意, 此调查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不禁让我们深思, 是否我国的道德在走下坡路,是否我国民众已缺乏感恩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有许多知恩图报、礼尚往来的古训, “知恩不报非君子”,“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 等等。但不知从何时起, 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成为了社会的稀缺资源, 人情冷漠、世态炎凉变成了社会风气的苍凉注脚。基于感恩意识淡化与缺失的现状, 开展感恩教育, 重塑中华民族仁爱礼义、知恩图报的文明形象,已成当务之急。“感恩”一词,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 “恩,惠也,从心,因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感恩就是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牛津字典》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可见, 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的由衷认可和真诚回报, 感恩意识是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心存感激并试图给予报答的思想和理念。在当今社会, 我们常常能看到感恩意识淡漠与缺失的现象, 即使是在“天之骄子”身上, 这一现象也让人忧心忡忡。六旬老人张明星用自己的微薄收入资助了几十个贫困学生, 但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却没人回来看望过老人, 甚至没人以任何方式对老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歌手丛飞用义演所得的 300 多万元资助了 178 名贫困学生, 自己却因胃癌欠下巨债,而他所资助的学生竟没有到医院看望他; 200 4 年 11 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前的公告栏中,一封“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公开信震撼了世人: 父母下岗艰辛度日, 儿子却在学校花天酒地, 甚至偷改学校收费通知单, 榨取父母血汗。面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世人质疑: 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 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此无义, 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如此冷漠, 怎能奢望他们学成之后能牢记祖国和人民的恩德,肩负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造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多数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获得了太多的关爱, 形成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这种单向的索取习惯使其丧失了对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孝敬父母更是无从谈起。第二,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具体表现为缺乏自知之明, 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社会期望缺乏认知抑或置若罔闻, 他们只享受权利而拒绝承担义务。第三,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物欲膨胀的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越来越生活享乐化、交往功利化、情感冷漠化、道德虚无化。第四, 学校日益升级的市场意识和有失偏颇的办学理念加剧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滑坡和感恩意识的危机。例如, 一些高校双眼紧盯市场需求, 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 忽视他们的道德修养, 使得一些学生在成为专业尖子的同时, 也成了道德的侏儒。另外, 高校道德教育在致力于“上层建筑”道德灌输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道德善端的感恩意识的培育,致使感恩教育成为了高校德育的软肋。我认为感
思修作业电子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