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亚一个在校大四的学生, 同时也是个经验丰富的“炒家”。多年炒股、炒房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对投资有着更多的认识。几个月前,他刚刚用自己的积蓄买下了数套位于河北的别墅,现在,房子的价格已经涨了近四倍。这个中国传媒大学的在校学生刚刚 21 岁,他的愿望是自己建立一个私募基金。本报的意图并非渲染该学生的“致富”门道,而是向读者展示一个大学生不同的成长经历。起步“大富翁”游戏启蒙初三时投资 4万来自上海的马文亚在上小学的时候, 迷恋上一款叫“大富翁”的电脑游戏。小马和别人的玩法有所不同,在这个靠买地收租金“圈钱”的游戏中,他不买地,把钱都用来投资“虚拟股票”。“最多的一次赚了 20 多个亿,把游戏的计数系统都撑爆了。”马文亚说,“炒股跟炒房差不多, 都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这个游戏算是对我的启蒙教育。” 2003 年6 月,马文亚念初三的时候,他说服父母,用自己的 2 万元积蓄投资了第一个楼盘——东方花园二期。当时马文亚发现, 这个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别墅每平方米只卖 400 0 元,而附近楼盘的售价超过了每平方米 6000 元。“同学们课余时间都在玩,我是去了解楼盘的情况和相关的法规。”马文亚说,他搜集到的“情报”是,那个开发商规模很小,欠银行贷款太多,所以急于出售。 2 万元再加上父母出的钱, 马文亚一家付了东方花园二期 7 套别墅的首付。一年之后, 那里的房价涨了一倍, 马文亚的 2 万元变成了 4 万元。爆发看遍上海楼盘高中积累 50万上了高中之后, 马文亚对楼市的关注有增无减。“我把上海的楼盘几乎看遍了。”马文亚说, “妈妈的同事们有一个‘炒楼团’,我成了他们的‘顾问’。”在高中阶段, 马文亚又用自己的积蓄参与投资了玫瑰久久、世贸滨江花园、世纪花园、朗润园等十多个房产项目。直到 2006 年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上学,马文亚才终止了上海的炒楼经历。而最初的 2 万元,已经变成了近 50 万元。马文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如一套 100 万的房子,首付是 20 万的话,按当时的行情 3 个月后能涨到 105 万,这就是说,投资 20 万有 5 万回报,收益率达到了 25% 。“一年下来就是 100% 的收益率, 没有什么买卖比这更划算了。”马文亚说。遇挫炒股遭遇熊市曾想到过自杀 100 万刚上大学,中央出台政策限制炒房,马文亚便转而接触股票。从大一开始,马文亚一边念书一边炒股,到 2007 年底,他的个人资产达到了近 200 万元。“从 2006 年一直涨到 2007 年底,我也跟着受益。那段时间我自认为在这方面有天赋, 每天洋洋得意的。”马文亚叹口气说:“其实,那段时间无论谁炒股,都能赚钱。”马文亚回忆说, 朋友推荐他参加了一次交流会, 一位国贸二期的会展经理对他说, “你这个孩子,一切都太顺了,总有一天会摔跟头。”后来的经历,果然被这位 30 多岁的经理说中了。 2008 年初, 股市变成熊市, 马文亚买的股票跌了一大半,到 200 9 年已赔了 100 多万元。这次经历给马文亚的信心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我觉得我以前的聪敏才智都不存在了, 有种一无是处的感觉, 甚至我还想过自杀。”马文亚说。重振大三“重操旧业”别墅区里炒房 500 万炒股损失严重,马文亚只得“割肉”退出。他决定好好学习,毕业后也跟别的同学一样找份体面的工作。 2009 年3 月份,马文亚
马文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