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一、什么是“书法”一、什么是“书法”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书”字吧。以前的书字的写法是“■”, 由上边的“聿”和下边的“曰”结合而成。“聿”在古时候是笔的意思,篆书写作“■”,如同人的右手拿着书写工具。“曰”在古文中是说的意思, 所以“聿”和“曰”结合成“■”,就是人拿着笔来说话,也就是写的意思。书法的“法”字,是“方法”和“法则”的意思。因此,“书法”最初就是指书写的方法、书写的法则, 也就是指人们写字。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产生和使用着不同的书体,如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经过历代的书法家们不懈的努力, 使我国的汉字书法具备了很高的美学价值。书法家们运用毛笔这一特殊的书写工具,蘸墨在宣纸上,依据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书写的书法作品,经过装裱(如中堂、条幅等) 以后, 可以挂在房间里供人们欣赏, 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书法”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一个专用的名词了, 那就是指我们祖国特有的最富于民族特色和悠久历史的书法艺术。同学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把“书法”二字颠倒过来说成“法书”。这又是什么意思?它与书法有什么不同呢?通常人们把好的书法作品(例如某书法家写的“手卷”或“中堂”等) 称为“法书”, 这是称赞它的艺术性高。所以人们也常把好的字帖称为“法帖”( 例如《三希堂法帖》、《王羲之法帖》等)。因此, 我们说“书法”是泛指书法艺术,而“法书”是指具体的书法作品。二、为什么要学习书法二、为什么要学习书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 书法有它自己的艺术规律, 又不同于一般的写字。一般写字只要求正确无误、整洁清楚, 在应用上不发生错误就可以了。而书法艺术还要在这实用性之外, 更好地运用“法”——书法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手段, 着眼于形式美的创造, 追求内容的典雅, 用笔的变化, 字形的安排和通篇的布局等等。这就更需要我们下功夫去学习、研究它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 也要求我们很好地学习书法。这是因为书法是来源于文字的。有了文字然后才可以谈到书法, 如果没有文字, 书法也就不存在了。大家都知道, 文字和语言同样都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工具。不同的是语言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而文字就不受这个限制。譬如古代人讲话,我们今天听不见,但是,如果古人把要说的话,用文字书写出来传到现在, 我们看见不就跟听到古人讲话一样吗?又譬如甲乙两地相隔很远, 甲地的人说话, 乙地的人听不到, 如果甲地的人将要说的话写成书信寄到乙地, 乙地的人收到信就可以知道甲地的人要说的话了。所以, 文字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既然人们要经常写字,也就希望把字写好。一篇文章内容很好, 但书写得很乱, 字形狂怪难认、歪歪斜斜, 使人看起来非常吃力, 还容易发生错误; 相反, 如果文章不仅内容好, 并且字写得也很漂亮, 使别人读起来心情舒畅, 能准确、快速理解所写的内容, 还可以欣赏到书法艺术, 那不是更好吗?因此, 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工作或学习哪一门学科,都应该把字写好,都应该抽些时间来学学书法。三、各种书体简介三、各种书体简介甲骨文关于书法艺术的起源, 大多要从陶器文字和甲骨文谈起。由于陶器时期距现在太久远了, 而且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来看, 陶器文字尚未形成体系, 在此就不作介绍了。这里我们主要谈谈甲骨文字。十九世纪末叶,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殷商故都遗址) 发掘出许多龟甲和兽骨, 上面刻有文字, 这就是甲骨文字。经过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研究, 证明它是殷朝后期(即从殷王盘庚迁殷直到殷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 殷王室占卜记事的文字, 即卜辞。(占卜就是古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想预知“凶吉”的一种迷信活动。占卜以后把结果记录下来就是卜辞)。这些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笔画单细、挺直, 露锋芒,转向时以方折为主。(见附(1) )在今天看到的汉字中,甲骨文是最古的文字。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 主要是指商代早期至西周时期, 在青铜器上刻或铸的铭文。商末周初时期, 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凝重, 行笔方整, 有竖行无横行, 如《大盂鼎》(见附(2) )。到西周盛世及后期,青铜器制作日益精美,金文也更加成熟, 行笔上变方整为圆匀, 结体也更紧密、平正, 且竖有行横有距, 如《散氏盘》、(见附(2) )《毛公鼎》(见附(1) )等。石鼓文(见附(3) ) 唐朝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了十个象小圆桌那么大的鼓形石头墩子, 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它们为石鼓文, 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在每个石鼓上刻有一首四言诗。石鼓上的文字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籀文(籀, zh òu, 就是大篆)。据考古学家研究, 这些石鼓是春秋末到战国初年秦国的产物。石鼓文, 笔画圆润而且庄重, 字体大小匀称, 并有一定的规律, 为秦朝统一文字打下了基础。小篆小篆也叫秦
金属学报第24卷A辑1988年总目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