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渭河流域的关中,又称关中平原。因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箫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易守难攻,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关中能多次成为统一全国的根据地以及10余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是与关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农业以及固若金汤的地理环境即司马迁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密不可分的,
黄河流域一向被称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发祥地,在西安附近的渭水流域,更有着特别优越的土壤与气候条件。大约离现在七、八千年,这些地方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原始农业。黄土高原植被茂密,是最有条件发展成优良农业区的地区;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曾评定九州也就是当时全国的土质,陕西属于雍州,雍州的黄壤土列为上上,即第一等;汉代时也曾有类似的评比,陕西关中的土质仍被评为上上。关中平原的土壤还有一大优点就是比较疏松,非常易于开垦,这对只有简单的木、石、骨工具的先民来说,无疑也是天赐良土,是原始农业发展的最理想环境。此外,由渭水冲积而成的关中平原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特别是在今天的西安附近,密集的河流一般都有比较充沛的水量,这就是后来为人津津乐道的“八水绕长安”。八水中除渭水外,汇入渭水的泾水也是比较大的河流,因为二水含泥沙量不同,所以在它们的交汇处水的颜色有明显的深浅不同,这就是成语“泾渭分明”的由来(插图4:渭河与泾河交汇处)。
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从周人以来形成的重农传统,使陕西关中的农业长期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秦穆公十二年(前648年),晋国因灾荒向秦借粮,秦穆公慷慨允诺,将大批粮食向晋输送,
“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于道”,其规模之大,被称为“泛舟之役”。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这种大规模输粮场面是不会出现的。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农业因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而更加发达。据史学家估计,郑国渠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中,给予郑国渠工程极高的评价,直言郑国渠建成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郑国渠的建成,不但使关中成为天下最大的粮仓和最早的“天府之国”,同时也奠定了秦国的统一大业。除秦汉两朝外,后来还有10余个朝代也选择建都关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关中地区发达的农业。
除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外,主要由大地形构成的安全屏障还使关中有着固若金汤的安全条件。北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在靠近关中中心的地方,又有几道山脉联合组成的北山,好像城墙一样阻挡着敌人;关中平原的南部则是高峻的秦岭山脉,逶迤千里、横贯天际;东边有千里天堑滔滔黄河;西边则是直插云霄的陇山形成的天然屏障。这样的地形环绕富饶的关中平原,不仅是天下难得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且给居住在关中的人们极大的安全感与心理慰藉。古人高度评价了关中的天险地位,西汉时有一位叫田肯的人认为只要有两万兵力在关中,就可以抵挡住诸侯的百万大军;同时古人还认为关中是居高临下、控扼四方的关键和锁钥,还是这位田垦说:“(秦地)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这也就是
“高屋建瓴”一语的由来。
其实,早在田肯之前,战国著名策士苏秦就已认识到了关中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他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指
古代的关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