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常见结论与模型
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要求同学在高考之前全部都得理清楚,不能错过一个细节!具体做法就是,将前提作为题干,将结论作为要证明的东西,自己去推敲证明。
不懂的话就去问老师,问同学,同学自行做好规划,争取在高考前全部完成!
一、静力学:
1.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或者说“其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且有
(拉密定理)。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
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
→时间→平均速度,且
3.匀变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时, ,这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且无论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总有
纸带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
4.匀变速直线运动,= 0时:
时间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2:3:4:5
各时刻总位移之比:1:4:9:16:25
各段时间内位移之比:1:3:5:7:9
位移等分点:各时刻速度之比:1∶∶∶……
到达各分点时间之比1∶∶∶……
通过各段时间之比1∶∶()∶……
5.自由落体(取):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6.上抛运动:对称性:,,
7.相对运动:①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②设甲、乙两物体对地速度分别为,对地加速度分别为,则乙相对于甲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 ,同向为“-”,反向为“+”。
8.“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求滑行距离。
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即物体的速度产生两个效果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v
x1
x
α
y
β
O
x2
s
13.平抛运动:
①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重力的冲量相等;
②任意时刻,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正切总等于该时刻前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的正切的2倍,即,如图所示,且;
③两个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且,由下降的高度决定,与初速度无关;
④任何两个时刻间的速度变化量,且方向恒为竖直向下。
三、运动定律:
1.水平面上滑行:a=g
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
时间相等: 45°时时间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