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都建置沿革【建置隶属】丰都历史攸久,是举世闻名的" 鬼城"。 1996 年在三合镇(原汇南乡)烟墩堡发掘出砍砸器、凹缺器、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 100 0 余件, 经鉴定属旧石器时代文物, 距今 10 万年以前, 这证明早在 10 万年以前丰都地域内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丰都自公元 90 年建县,迄今已历 1900 余年。周时, 境属巴国, 曾建" 巴子别都"。至秦, 属巴郡枳县( 今涪陵); 西汉,属益州巴郡枳县。东汉和帝永元二年( 90年), 分枳县地置平都县, 治所倚平都山(名山) ,故名。是为丰都建县之始。初置隶属益州巴郡;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五年( 190 年-200 年)隶属益州永宁郡。三都县并入临江县(今忠县), 属益州巴郡; 至西晋, 属梁州巴郡; 成汉, 属荆州巴郡; 东晋, 属梁州巴郡; 南朝宋初, 属益州巴郡;齐, 属巴州巴郡;梁, 属楚州临江郡;北朝西魏、北周,属临州临江郡。隋开皇三年( 583 年) ,境属临州临江县;大业三年( 607 年)属巴东郡临江县。恭帝义宁二年( 618 年) ,自临江县分出置豐都县, 隶临州。治所酆民洲在平都山下。唐贞观八年( 634 年), 豐都县隶山南道忠州; 天宝元年( 742 年), 隶山南东道南宾郡;乾元元年( 785 年) ,隶山南东道忠州;至五代前蜀、后蜀,隶忠州。北宋真宗时, 豐都县隶夔州路忠州南宾郡。徽宗政和元年( 111 1 年) ,复并入临江县。南宁高宗绍兴元年( 1131 年) ,豐都县复置。度宗咸淳元年( 1265 年) ,隶夔州路咸淳府。元时, 豐都县隶四川行省重庆路忠州。至元二十一年( 1284 年), 垫江县并入豐都;至正二十二年( 1362 年) ,明玉珍大夏政权时,垫江分出。明洪武十年( 1377 年), 豐都县并入涪州, 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十三年( 1380 年)自涪州分出复置县,改名酆都,隶重庆府忠州。清康熙十三年( 1674 年), 酆都县为吴三桂军占领; 十九年( 168 0 年) 清军复收。雍正十二年( 1734 年), 隶忠州直隶州; 嘉庆七年( 180 2 年) ,隶川东道忠州直隶州。辛亥革命( 1911 年), 酆都县隶重庆军政府; 中华民国元年( 191 2 年), 隶四川省忠州; 民国 2年, 隶四川行政公署川东道; 民国 3年, 隶四川巡按使公署东川道;民国 17 年,直隶四川省;民国 24年,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50 年,酆都县隶西南区川东行署区涪陵专区; 1952 年9 月,隶四川省涪陵专区; 1958 年改县名酆都为丰都。 1968 年至 1996 年, 丰都县隶四川省涪陵地区; 1997 年重庆直辖后,丰都县由重庆市直管。【境域变更】①清代同治八年( 1869 )县界: 北岸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东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②民国 30 年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民国 31年7 月,丰、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 江池乡第一至四保, 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丰都县;共 15 保, 163 甲, 1765 户, 904 4 人。丰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 金铃 9乡, 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 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 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 1 区, 9 乡, 69 保, 613 甲, 7276 户, 37285 人。同年 11 月,丰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 1 保, 40 户, 148 人。③建国以后 1952 年8 月,忠、丰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丰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 5826 户, 22659 人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丰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丰都县,共 1073 户, 4278 人。 1963 年9 月,丰都县属丰胜公守划交垫江县,计 4 个生产大队, 23 个生产队, 593 户, 2091 人。至此, 丰都县境东西宽 6 公里, 南北长 5 公里, 总面积 6 平方公里, 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行政区划】①清代康熙六年( 1667 ), 全县编户一里, 名安仁里,辖 12甲: 长江北岸为一至八甲,南岸为九至十二甲,第十二甲又分内外两甲。光绪年间, 12 甲辖 88 场市。宣统二年( 1910 ) ,改 12 甲为 10 乡上场面,长江北岸 5 乡,南岸 5
酆都建置沿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