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 2011-09-13 15:59:29| 分类: 文艺辞典|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洪亮邓石如( 1743 —— 1805 ),安徽怀宁人。我们从穆孝天《邓石如书法评传》中得知:其祖父邓士沅, 精书法,历史,耕读传家。父亲邓一枝,随其父读书识字,擅长诗文、书画、精刻印。母亲是怀宁文学(秀才)陈玉若的幼女,生二子三女。邓石如是长子,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喜欢书法篆刻。 9岁从父亲读了一年书,因家贫而缀学。“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李兆洛《石如邓君墓志铭》)。砍柴贩饼,补贴家用。 17 岁那年,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交游人生。 18 岁结婚, 4年后夫人潘容度去世, 之后他一直独身,以书法篆刻为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有安徽各地、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知己。在游学过程中学习,更在游学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艺术,名震京城内外。直到 42 岁,经朋友介绍,娶盐城沈绍芳之女。这个自称“非海内名士不嫁”的姑娘, 芳龄 20 ,嫁给了这位当时已颇具盛名书法篆刻名家邓石如,为邓石如生下一子三女。可惜,沈氏 39 岁去世。因子女年幼,遂于第二年娶妾程氏,曾有过一子,8岁夭折。邓石如也在 63 岁那年去世。身后,子女和程氏等得到了知己李兆洛和弟子包世臣的帮助与扶持。子邓传密能继家学,亦擅书法。清中期开始流行篆书,代表书家有王澍、段玉裁、钱坫、洪亮吉等,都是烧毫作字,烧毫成了当时篆书书写的定法,意在书写出线条均匀的铁线篆(或称“玉筋篆”)。邓石如生长在安徽乡下,并没有受过这类烧毫书写的教育,因此,他作篆书,从一开始就是使用普通毛笔,且长锋羊毫。于是,邓石如写篆书不描字,而是书写篆书。由于邓石如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篆隶同时进行,因此,所作篆书往往带有隶意, 这在当时来说是破天荒的。他在京城高官宅府中作字,令当时众多名家大为赞赏,也有蔑为“野狐禅”。邓石如的篆书从传世作品看,中年作品以李阳冰风格为主,渐渐上溯秦汉,师《袁安碑》、《袁敞碑》,进而李斯刻石等。偶尔也有金文。邓石如早年作篆,笔笔中锋,逆入平出,回锋起止,竖划则顺锋终。线条初略细,近玉筋篆,晚年线条变粗,且浑厚、质朴。造型也是从圆转到圆中见方,方圆结合。气息看,初为华丽,渐渐去华求实, 终至平实而无华。关于邓石如对篆书笔法的历史性贡献,李刚田先生在《论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的庶民性》中有着精辟的论述,兹录如下: 元人赵孟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他所说的用笔当是指二王所开创帖学一路的所谓“古法用笔”,行草书是那种“一起一倒,明灭生焉”的笔意,爽健、斩截、八面出锋、笔路清爽的线条美,而篆书当是圆转婉通如《泰山刻石》式的线条。邓石如是如何对待这些呢?邓石如信奉的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是顺应和发挥毛笔工具的特性,重视书写的技术性。邓石如使用的是长锋羊毫,这是宋、元以前所不用的书写工具,重临池实际以书刻为职业的邓石如,没有株守古代人的成法,对如何发挥新的书写工具的特点去创造线条美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前人的笔法。包世臣记载: “山人作书,皆悬腕双钩, 管随指转……”这里说的“管随指转”四个字便大有“古法荡尽”的味道,从二王起一直到现代书家沈尹默先生, 在书论中大多主张唯运腕而反对运指,用笔讲求使转提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