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艺术的阐释空间 命运悲剧名词解释.doc悲剧艺术的阐释空间 命运悲剧名词解释
[摘 要] 优秀悲剧的情节应该是“偶发性冲突”“神秘的不可知性”;悲剧人物不应该有某一特定的身份,更不应该贴上善恶道德的标签。悲剧的结尾应该摒弃“预定和谐”的惯性思维,对中国悲剧“大团圆”结局的阐释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主客体双方的矛盾调和,也不是“正义力量”的永恒胜利,“大团圆”结局有时是主体意志妥协下的表面和谐。改编自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雷峰塔》的《新白娘子传奇》(以下简称《新白》)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了悲剧艺术的阐释空间,发挥了悲剧的美育作用。[关键词] 悲剧;艺术;《新白娘子传奇》;情节;人物;结局 悲剧不是悲惨剧。在这个不缺少悲剧而悲剧作品严重缺席的时代,当代中国的文艺学家对悲剧的认识走入了误区。因此,悲剧艺术应该得到重新阐述,以发挥它“卡塔西斯”的作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西方悲剧理论始于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有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戏景。黑格尔、谢林、叔本华到当代的雅斯贝尔斯等都对悲剧理论有过经典的论述。“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起到卡塔西斯的作用。”①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要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理性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和解。叔本华指出:“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②因此,悲剧理论的核心是主体的痛苦和这痛苦的摆脱。到了当代,雅斯贝尔斯强调悲剧人物对生存和客观环境的挑战。在中国,王国维首次运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解读《红楼梦》,并认为红楼梦完全是一个悲剧。在现当代中国,悲剧一直处于被“打入冷宫”的状态。这大概有两种原因:第一,没有搞清楚悲剧的真正概念,把悲剧误认为“悲惨的故事”, “这样的绑缚与类比,使悲剧一踏入新中国,就被自以为已抵达至善、至美之社会的人们欢欣鼓舞地解放了。”③这无疑是荒诞的。第二,与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有关系,中国人重视“和”,卡塔西斯的感受在中国人身上表现为正义力量的胜利。这种文化背景下很难孕育优秀悲剧艺术的诞生。老舍曾痛心而忧虑地说:“悲剧是用不着我来提倡的,只是我却因看见他有些不妥,因为两千多年来,它一向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形式。”④到了今天,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悲剧,却少有悲剧艺术作品。我们也只能在遗憾中回味一下古典悲剧了。《新白娘子传奇》拍摄于1992年,由剧作家贡敏、方桂兰、何麟、赵文川等根据方成培《雷峰塔》的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成。全剧采用黄梅戏唱段穿插的形式,使《雷峰塔》的悲剧艺术得到很好的渲染。其影响度在19年后的今天仍然让人津津乐道。其口碑可以说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事实上,2004年央视曾拍摄《白蛇传》,据说其初播收视率还比不上《新白》的重播。新剧《又见白娘子》反应惨淡。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以收视来衡量电视作品的好坏。然而,在艺术效果上,《新白》远胜于其他版本。正如俞樟华,熊元义所说的那样,“中国有些文艺家在文艺创作中日益广泛地掺入了单调无聊的成分。这种‘恶性娱乐化’倾向在突出感官娱乐功能的同时抑制了文艺的其他功能。这些无聊的成分正如柏拉图所批判的,它满足和迎合了人们心灵的那个低贱的部分,养肥了这个低贱的部分。这种堕落的现代艺术在我们这个躲避崇高和娱乐致死的时代日益泛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当前中不过是中国近现代美学传统的割裂。”⑤
悲剧艺术的阐释空间 命运悲剧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