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梦 牡丹亭 昆曲牡丹亭.惊梦赏析 .doc惊梦 牡丹亭
昆曲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又称昆(山)腔,相传是元末明初昆山人顾坚始创,明嘉靖年间(1552年——1566年)经魏良辅改革,形成了委婉、细腻的曲调,人称“水磨腔”。当时剧作家梁辰鱼的创作为昆曲奠定了牢固的文学基础。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箫、管、笛等乐器,形成管弦并举,这比当时流行的其他声腔有很大的进步,令人耳目一新,于是很快流传开来。至明万历年初,昆曲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他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入北京,与弋阳腔并为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成为剧坛盟主。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1570年—1800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成就最显著的阶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以及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时风靡天下,昆剧达到了鼎盛阶段。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众多戏曲品种都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包括咱们熟悉的京剧。比如,京剧演唱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有舞蹈时一般都不唱,凡载歌载舞的剧目如《挡马》、《夜奔》、《昭君出塞》等都是由昆曲移植加工而来的;许多京剧艺术大师如梅兰芳等也都参加过昆曲的演出。所以,“百戏之祖”的崇高地位,当之无愧。而它的故乡,就在苏州的昆山。若在此听上一段婉转流长的剧曲,或许就能在这耳濡目染中品位出些许江南的味道来。
《牡丹亭》第十出 惊梦---明·汤显祖
【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蘑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
【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旦叹介〕“默地游春
惊梦 牡丹亭 昆曲牡丹亭.惊梦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