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反思大一_我在反思路上成长.doc我的成长反思大一_我在反思路上成长
三年前的一天,某幼儿园办公室里,一位年轻老师正俯首桌前,挠头抓耳,焦急万分。为何?因为园长规定交反思札记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可她一个字都还没写。三年后,还是这位老师,高兴地看着园长在自己反思本上的批语,暗自得意:“哈,又得表扬了。”或许你要问,故事中的那位老师是谁啊?不错,她就是我。三年来。从初写教学反思无从下笔,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我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呢?阶段一:初写反思――经历三“不”曲1、不愿写反思一词,是在园务会上听到的。因为园长布置给我们一个新任务,每半月每人交一篇反思教学的札记。听完后我们都产生了抵触情绪,议论开来,反思是什么新玩意啊?小小的幼儿园有必要反思吗?只要搞好幼儿一日活动,孩子不出安全事故,比什么反思都强,哪儿用得着写这写那,搞形式主义。平时要忙着写教案,准备教具,创设班级环境……一大堆的事情等着要完成,哪儿有时间写这东西。况且。老师反思得再深刻而家长并不知你做的什么,这有用吗?对于反思的具体含义也不清楚,是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吗?是教学的效果考核吗?是教育随笔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极不愿写这费神费事的反思。2、不会写可是既然是园长布置的任务,当然得完成。于是交“作业”时,我随便写了个题为《快乐的录了一下活动过程,最后还在结束处写下了我“惟一”的个人见解:“这次国庆节活动我觉得开展得很成功。效果很好。”类似的“粗糙实录”+“简单评价”式反思写了两次,园长就在反思本上批注了这样一句话:“波斯纳说过‘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周老师,试试写对自己有启发的事情。”是啊,我这样敷衍了事不仅对不起自己的劳动,而且也并未改善我的教学。于是我开始把“实录+评价”式变为“有感而发”式。这样的改动让我把叙事的份量减得很少,感悟的话语增得很多。于是便有了“教育是什么”的反恩,在这篇反思中我基本都是在谈有关“教育是什么”的大道理,但与我的实践却很少联系。文中对“教育是什么”的理解,虽然都是我的真实感受,却与我的实际教学工作脱节。于是,我又试着换成“总结式”,比如在《数学课后》这篇反思里,我统计出活动中数学题做对的幼儿有多少,一些对一些错的幼儿有多少,全错的幼儿有多少。通过统计我算出了达标和未达标的百分比,但我却并没分析原因是什么,只说在下次活动中要注意未达标的幼儿。如此几次尝试,把我折磨得没了主意。看着我花样百出的反思,园长来找我了。而且还带来了一大叠有关反思的学习资料。园长亲切地说:“我们开展教学反思的目的,不是讲数景,而是质量,最关键的是通过反思提高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园长的交流,我知道了“反思教学”是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3、不敢写就这样,我不再完成任务似地以文字数量填充反思札记,而是把反思的重点放在如何思上。如:上完活动后感觉很成功,可是成功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功。我都采取了哪些方法?有了对活动的思考,反思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不再是以前的五花八门型。可是,慢慢地我又发现了问题,一学期以来自己完成的都是“成功经验反思”,即只对自
我的成长反思大一 我在反思路上成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